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报告的格式及范文 回乡创业报告范文

原稿

张掖古称甘州,西汉以“张果双臂收拢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商贾的重镇和咽喉,素有“塞外江南”之称。这也是张鹏的家乡,他三年前放弃了在上海几十年的辛苦,回到家乡支农创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19年11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新型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具有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创业人才在全国各地涌现。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福在会上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之年,要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农村是投资发展热点,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

“孔雀西北飞”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张鹏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起初,我想回到张掖市前进村做一名新农民。没有朋友和家人的支持,连孩子都反对。”张鹏说国家发展农业需要人才,所以他决定回家。他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他的叔叔是一名村支书,但他对乡镇企业的投资失败了。他试图用创新思维带动家乡的发展。

根据第三届农博会的数据,返乡的企业家和创新者有850万,农村的企业家和创新者有3100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创客。

从一线城市回到家乡,浑身是血的张鹏在回乡创业的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返乡创业最大的障碍是与村民的思维差异。从村民法理法规的普及到村里的环境治理、旅游项目用地的拆迁,我很难和村民达成一致。”他说,走出农村的农民很少有自己的种田经验,很难改变这种固有的思维,更难以接受现代科学的种植方式。

城乡思维的转变是解决张鹏农村创业问题的关键。韩长福曾指出,社会资本下乡要带动同乡,而不是替代同乡,使农业现代化、农民边缘化,而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成立青年创业团队到各地考察后,张鹏带领村里的农民一起开发农业旅游项目;甘肃前进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旨在通过与台湾省科研团队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几年间,张鹏所在的前进村发生了变化。现在,前进村取得了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示范基地)的经营权。张鹏作为张掖国家绿洲农业示范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的负责人,利用园区现有的1.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和30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带领专家和农户在温室内研究培育高端功能性果蔬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将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打造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生态农业。这个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山村正在逐渐恢复生机。

“农民制造者”张鹏已经回家三年了,他用亲切感描述了自己与村民的关系。“我能更好地了解村民现在的想法,在说话做事时也能更贴近他们的需求。村民也觉得我比较接地气。”

http://www.sina。

2013年,在莫斯科一家旅游贸易公司担任营销经理的拉奥盛楠回到家乡,帮助父母管理田地,因为他年迈的父母无法经营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很大不同。新的品种和技术不断涌现。要把农场经营好,必须与时俱进。然而,父母很难从身体和精神上规范农场的运作。”回国后,饶盛楠负责农场经营,父母负责种植和饲养。在积累客户、规划农田、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后,饶盛楠将农场更名为“桃国园”家庭农场,以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线,走出了“互联网农场旅游”的休闲观光农业之路。

随着我国大学生支农的兴起和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在2019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越来越活跃。不仅当地大学生返乡的频率更高,很多海归也去农村寻找创业机会。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一片大有可为的田野。

浙江衢州八月正值盛夏,天气晴朗

闷热,饶胜男一早来到农场,察看自家母鸡的产蛋情况。不论是鸡鸭禽蛋,饶胜男都绝不用饲料代替天然谷物喂养,坚持“绿色,有机”的饲养模式,最终成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土鸡蛋、母鸡和老鸭的供货商之一。


经过饶胜男六年地努力,占地300多亩的淘果园产值从30万增长到了300多万。随着淘果园的名气越来越响,饶胜男在2017年新成立了浙江厚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建立农技知识分享平台,为农产品提供商品化、网货化和品牌化服务。利用空余时间,饶胜男还对农村创业或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村青年进行创业指导。


得益于人才返乡和资本下乡的政策红利,农村创业创新的发展生机勃勃。浙江省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孝初,在参加第三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赛后表示,目前浙江省从事农创产业的有5012名,其中有四个项目进入了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赛的半决赛。“农业部双创大赛挖掘到的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和优秀创业项目,能够进一步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更有利于促进人才返乡支农创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生于斯,长于斯,返乡创业的张鹏很喜欢现在生活。“我回到家乡就是为了做些事情,虽谈不上富裕,但看着村里的2000亩土地被更好地利用,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改善,我就特别满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