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邱海红
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的特大城市,5年、10年甚至20年后,南京会和其他城市竞争什么?面对这个“金陵问题”,几年前,南京就坚定地认为,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保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0月27日,“十三五”成就南京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创新发展”。南京官方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展示“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南京创新发展的成绩单。
根据南京官方说法,近三年来,地方创新治理结构实现“南京新转型”,一室一中心(紫金山网络通信与安全实验室、长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成为“南京新符号”,多维度创新要素融入“南京新生态”,创新指数跑出“南京加速度”。
到目前为止,一座曾经在大众印象中“低调不张扬”的城市,不断刷新着媒体的“曝光度”,基本实现了让创新成为城市最突出标志的目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从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至第21位。
上半年GDP跻身全国十强的“含新量”
长期以来,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江苏省会,一直被“低优先级”、“存在感弱”等标签所困扰。
但随着近三年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进,南京近年来进入了难得的加速期。即使面对今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南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今年一季度,南京GDP总量为3247.41亿元,同比增长1.6%,成为唯一一个在疫情冲击下实现万亿美元GDP的城市。
上半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6612.35亿元,同比增长2.2%,超过天津、武汉,位居全国前十,实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前十的历史性突破。
这一“前所未有”成就的“新内容”也值得关注。
据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吴霞介绍,研发支出占南京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2.95%上升到2019年的3.32%。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增长三四倍,从2015年的1273家增加到2019年的4680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超过6000家。中小科技企业、市级“专精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均实现大幅增长。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33.1件跃升至2019年的69.3件,南京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实力较强的城市之一。
企业的出现和科技的加持,让行业保持了爆发力。数据显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5年为0.81万亿元,2019年增长至1.15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1.5%。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生命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江苏省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升。据吴霞披露,南京市新就业参保大学生人数从2017年的21.3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近40万人。共聚集8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115位中外院士赴南京创新创业。
“创新名城”迎来收获期
上述一系列化学变化,得益于南京推进“创新名城”的努力,聚焦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阵地。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南京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将“创新型城市、美丽古都”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定位和愿景。
从2018年开始,南京连续三年聚焦新年“一会”和市委“一号文件”,为创新立下“风向标”
p>长期以来,拥有53所高校、80多万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的南京,如何将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沉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勃兴、城市增长的动力,成为一道待解的难题。近三年,南京在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过程中,探索把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作为撬动上述难题的“支点”。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人才持大股、市场话运作、职业经理人,激励调动高校园所、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培育创新型“老母鸡”,打通科技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6000家,创造的专利总数达6865个。
“(新型研发机构)使成果转化更加顺畅,科技产出更加丰富,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有效打通学科群到产业链、专业链到产业链的通道,为创新名城建设培育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南京市委创新办专职副主任陈为生介绍说。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技术攻关和源头创新。陈为生表示,南京重点围绕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创新高地,目前已成功取得5G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零排放”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技术突破。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