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深圳创业花园宽带,深圳创业花园

该报记者朱喆

说起上海老城,松江苍城一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松江苍城是明清时期松江府第一个粮食仓储和粮食运输的起源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现规划为沧城历史文化区。

松江苍城河两岸林立豪宅。除了标签,本文中的图片都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朱喆的照片

景区内有几条主要的街巷,其中,位于军治街西段——号的中山西路,“十里场街”,松江古城,因古宅密集、商业业态更新,成为近年来松江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中山西路街景

中山西路,又名“西门外街”,始建于明代,用石板条铺成。这条街只有两三米宽。它是清末民初政府东西部的主干道,上世纪初定名为中山路,全长1230米。

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中山西路有127座古建筑。这里有大量的名园名宅,如宝素殿、杜雕花殿、殿、水慈苍关帝庙等,都是古色古香。

杜诗雕花楼

杜雕花房内景

但这不是整个中山西路。随着大量新上海人的到来,他们为老街老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热情和创意展现了如今的老城风貌。

连环画小书屋邑名轩主理人张自主:老街,让“慢生活”成为可能

一鸣轩的老板张子正告诉本报记者,他已经不是70后的年轻人了,但对于历史悠久的松江来说,他是一个新的大三学生。

2013年,在上海生活了13年的他,决定告别每天往返于松江和普陀之间的通勤,举家搬到这里,这样他就可以安心地住在老街,因为这样可以“放慢”他的脚步。

他从小就对漫画上瘾。小时候大量的阅读和临摹促使他走上了艺术和艺术设计的道路,这也成为了生活的乐趣。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收集了数千份,并会见了许多专家。他想创造一个互动的空间,于是与旧城办办的老房子改造项目合作,2018年,他把这座建于清朝的房子变成了一座著名的城市。

一鸣轩

这家小书店陈列着不同主题、年代和风格的漫画书和手稿。所有展品仅供阅读,不出售或出租。一鸣轩也有主题展览。2019年举办上海市美术家爱心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作品邀请展,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

联环华书店

每逢节假日,当我看到许多读者来访时,张子正都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他说:“有连环画的人很多。大家分享一下,翻个身聊聊天,顺便逛逛老街。多悠闲自在啊!”。

张子竹

r />

他的艺术设计工作室也搬到了老宅中,近期团队还在修整廊亭和花园,将一方天地装扮得更惬意舒心。


修整中的庭廊


存在艺术空间主理人张峰皓:老城区,让理想“可实现”


今年春天开放的“存在艺术空间”,是中山西路上不可错过一处新的景致。原本老宅是知名画家张明的个人艺术展览馆,为了丰富业态,拓展功能,老宅经过3个月的修整,从单一的展示空间变为集合展览、阅览、咖啡厅等多功能的“客堂间”。


存在艺术空间外景 张峰皓 图


新空间的主理人是位来自苏州的95后张峰皓。他说自己选择松江仓城作为创业之地是因为这里“可实现”的空间更大。


“老城有老城独特的景致和风味,和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不一样,无法简单比较,粗暴地评判高低”,他说。


整个空间改造是由他们团队自己设计和完成,调整后各功能区分工明确,阅读、展示、休闲等区域一目了然。书柜上所有的书都是从多抓鱼商店买回来的二手书,选书的标准除了团队基于专业和经验,要求就是豆瓣评分7分以上。


存在咖啡


庭院内景


庭院内景


他们计划收集2000本左右的藏书,还设计了一系列阅读结合咖啡的趣味活动,比如读者在空间阅读三小时后获赠原创品牌“存在咖啡”的“盲盒”,为周围居民带来新鲜感,也提升年轻人的参与度。


店里的咖啡师告诉记者,平时工作日常常接待附近的老人家,“他们就是坐下来喝一杯,看看展览,上海的咖啡文化受众很广,根基很深,这一点不仅仅只体现在市区”。


张峰皓品测咖啡 张峰皓 供图


眼下,存在艺术空间正举办“印象水墨——张明、沈大栋联展”,展出两位艺术家融合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元素的书法、篆刻等精彩作品。张峰皓透露团队正筹划新一轮的讲述城市记忆的影像展,计划于7月上旬推出。


印象水墨——张明、沈大栋联展


他说:“我们想更多的做一些‘流量型’的展览,名家的展览调性和水准当然非常高,但那些作品对普通民众来说在欣赏之后带来的共鸣和改变相对有限,我更希望做一些能触动更多人、走进更多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展览。”


来到中山西路后,不论是与这里周围的老人聊天,还是与团队里在松江本地长大的伙伴谈心,张峰皓发现大家都有很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就想着“不如把人们记忆里留存的松江展现出来,一起分享一起感受它们。另一方面。我们想策划一些中生代、新生代的艺术家展览,他们中有许多人有才华、有创想、有行动,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和他们共同成长。”眼下,他正带领团队不断完善着空间布局和细节调整。


张氏米行主理人莫愁:老城底蕴,滋养人心


张氏米行原本是1938年“同仁米行”,南为临河楼,北有碾米车间,建筑是江南典型的民居,呈仓房式,有重檐顶。


去年6月,老宅完成修缮,整体还原了历史。同时,张氏米行也有了另一个称呼——“米文化展示馆”。馆内不仅会定期举办与“米”有关的展览,还有传统手工石磨米粉、米糕现场制作展示,生动地讲述仓城漕运繁荣、米粮兴盛的昨日今朝。


张氏米行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米仓的运营负责人莫愁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还做过一阵“北漂”,后来发现不习惯北方便来到上海。


她告诉记者,“上海是一座很有现代感和包容心的城市,到了松江,觉得这里有老上海的历史和底蕴,滋养人心,感觉深入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非常喜欢,后来就在此定居。”


莫愁 上海松江 图


在沪20余年,机缘巧合下,她得知仓城历史风貌区有个“张氏米行”打算进行业态更新,她花时间做了功课,米仓临河的地理位置跟明清时代的漕运文化相结合,再结合当下人们对节约粮食、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莫愁觉得,松江米文化有丰富且值得深挖的内容,“可以说,我们是借了在松江打造仓城历史风貌区的‘东风’,依托‘张氏米行’这个老宅子把农耕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张氏米行内景 莫愁 图


这个月是“张氏米行”对外开放一周年纪念,她见证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只是松江人来参观,到现在,上海市区很多市民都慕名而来,现在这里成了市民们的网红打卡地,也是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基地。大家都积极地参与传统软糕制作、古法石磨磨豆浆、自制豆花,打糍粑等体验活动”,她说,“市民游客对这小小的一个地方充满了期许,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希望越做越好,把农耕文化传承下去。我自己也体会到很多乐趣,同时也感觉责任重大”。


上师大外语附中学生体验古法石磨磨豆浆 上师大外语附中 雏鹰致远 图


走在中山西路上,人们能看到旧城风景,老街坊、斑驳的门墙、手绘的卷帘门,也能瞥见藏在街巷里的老宅,随着仓城历史风貌区的进一步建设,更多老房子将陆续和公众见面。


街巷里的老宅


中山西路街景


莫愁满心期待,这里会吸引更多像她一样的新上海创业人,扎根老城,创造新风。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