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潍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动能不断转换中实现新突破。抓发展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处理问题的“良方”,也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依靠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动力。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只有改革者前进,只有创新者强大,只有改革创新者才能取胜。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必将孕育出更强大的动力源,引领全市社会经济稳步前行。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源泉
创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空间有限,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潜力无限。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最佳选择。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由要素驱动型发展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党代会报告提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项目决策、价值确认,加大在R&D投资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R&D机构。加强政策支持,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发展中小科技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
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源泉。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发展动能。
——产学研合作渠道不断拓展,招院引院工作稳步推进。根据全市产业发展需要,全面梳理全市各类创新资源和技术需求。坚持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在科技创新战略地位上的科技合作,全力推进。与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等61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对接机制。召开专业科技成果对接会,重点引进发布与我市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科技成果3962项,签订合作协议317项。邀请了来自56所高校的174名技术专家
——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通过大力推进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全面对接全球创新高地,成功举办山东(潍坊)-以色列科技产业对接洽谈会、2013海峡科技论坛等高端对接活动。重点推进与以色列的科技合作。成立全省首个中以(山东)科技创新基金,搭建中以(潍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整合了以色列400多家高科技企业和协会组织的600多项成熟的高科技成果。积极与荷兰瓦赫宁大学对接,推进中荷农业食品创新培训中心建设。利用硅谷资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被引进潍坊,打造中美食品与农业创新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调节,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团,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和层次。潍柴动力建成国家商用车动力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盛瑞变速器建成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福田雷沃,
pa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954088" qid="6541598255715734792" mention-index="0">歌尔声学等骨干企业,全市共建成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7家、重点实验室15家。依托高水平研发机构,潍柴动力、盛瑞传动、歌尔声学等企业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其中,盛瑞传动“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富源增压器、富康制药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充分发挥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积极推动潍坊高新区融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创新优势。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建设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成为首批开展示范工程的23个国家高新区之一。去年,高新区获批参与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培育壮大面向蓝色经济的光电和动力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开展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科技金融结合方面的试点示范。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建设模式。强化高新区与高密、青州等县市专业园区沟通对接,形成了“一区六园”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新区辐射带动范围,激发各专业园区创新活力。
让驻潍高校与潍坊其他院所享受同等政策,支持他们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推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智能制造研究院加快落地,支持建设高层次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项项助推科技创新的政策落地,集聚着创新新动能。
打造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创新的目的是形成发展优势,发展优势最终要体现在产业优势上。
党代会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立足农业基础优势,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种业研发及产业化、智能控制、设施农业及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及化肥农药减量化、农业产业化及“新六产”培育、农业废弃物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等,发展专业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建立十大创新公共基地,加快寿光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心。
我市制造业基础雄厚,若干领域在全国全球技术领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高端发动机、高端农机、光电声电及VR、自动变速器、智能机器人、海洋动力装备等优势领域,整合创新资源,高水平建设好工业研究院,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创新中心。
我市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产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加强分类指导,实行重点突破。实施“小升高”计划,组织全市254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入省数据库,对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不断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68家,居全省第二位。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2家。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6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13%。
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突出机械装备、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聚焦共性核心技术,推动优势产业产品更新、工艺升级和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高新区半导体发光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试点。全市已建成动力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2家,形成了半导体照明、电声器件、磁电装备等优势产业,特色基地产业规模由880亿元发展到3500亿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隆起带和示范区。
我市一方面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另一方面,牢牢树立抢抓创新发展主动权的理念,科学预测我市产业发展趋势,依托骨干企业和高端团队,适时组建好十大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强化金融创新——
为转型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金融是社会运行的血液,是关键性新兴产业,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
党代会报告提出:把金融创新作为战略性措施,纳入全市创新体系,制订实施新一轮金融创新发展计划,完善金融体系,加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金融高地,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有活力的金融创新发展先行区。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潍坊金创33条”,着力在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开放发展、防控风险上下功夫,为全市金融业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开辟出一条金融创新活跃、特色业态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的金融改革发展道路。
加大金融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速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特色金融机构,加大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扶持力度,发展总部金融经济。
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我市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分工清晰、定位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金融格局。2016年末,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达到48家,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有11家进驻我市。银行业营业网点达到1378处,农村金融网点和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全市保险机构达到70家,总部在潍坊的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正在积极筹建。证券机构达13家。村镇银行发展到11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50家,营运资金达58.76亿元。组建了省内规模最大的地市级再担保公司,构建起覆盖全市、担保能力达55亿元的担保联盟体系。
实施资本市场“千亿融资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通过上市挂牌、上市公司再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引进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融资突破千亿元。现在,全市共有1332家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改制完成率达50.35%,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末,全市累计上市企业已达36家,境内外发行股票40只,“新三板”和各类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73家,均居全省前列。资本市场上,一个行业优势突出、企业形象良好、业绩回报稳定增长的“潍坊板块”迅速崛起。
抢抓开展国家产融合作试点机遇,促进产业金融突破发展,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组建市金融控股集团。科学运作政府引导基金,开展综合金融运作,联合国内外各类先进金融业态组建了30支基金,成立了潍坊市PPP运作中心、潍坊环境能源交易中心、潍坊市产权交易中心、潍坊市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创新平台,有力助推了1669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
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范围,打造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我市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各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形成了引领全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的“潍坊模式”。全市已有11个县市区开展信用互助试点,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全覆盖;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信用互助资格认定,互助金金额累计1884.9万元,试点合作社数量和信用互助业务规模均居全省第一位。
提升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功能。我市各类交易市场特色鲜明,各类交易市场发展到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位于中国食品谷核心区,着力建设集现货交易、冷链仓储物流、加工、商务办公及观光尝鲜和畜牧科普于一体的畜牧产品交易中心。2016年12月28日正式上线启动,首日上线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组建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为立足潍坊、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评估、定价和交易平台。2016年末,完成全市各类农村产权交易1190笔,交易额8.71亿元。
推动文化艺术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推进文化艺术金融做大做强。推动金融率先开放发展,加大境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引进力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金融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金杠杆。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动力。
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建立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深度合作机制,强化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合作,完善中美、中以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布局一批新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合作平台。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重点推进工业节能、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农业新品种定向培育等领域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项目,制定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重点打造海洋化工产业联盟、海洋动力装备产业联盟、工业生物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基材料产业链联盟、玉米生物炼制产业联盟、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磁电与低温超导磁体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拓展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创新合作、技术交流,推进中以跨境多币种产业基金和技术转移平台、潍坊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探索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技术转移窗口,共建科技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设立科技合作基金,深化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合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创建知识产权强市。自2012年至今,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有了长足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先后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城市、国家专利质押融资示范城市,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鸢都创业创新工程,制定众创空间发展规划,构建以众创空间、众创政策、众创服务、众创制度为重点的众创体系,打造特色创业孵化集聚区。
推进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我市构建起了完善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从资金扶持、信贷支持、载体建设、创业活动、创业服务等方面,全力推动大众创业工作。在全国率先推出《鸢都创新创业证》制度,目前发放《鸢都创新创业证》5.2万张。我市每年举办创业大赛,对入围选手进行多项政策支持。推进“双创”政策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进社区,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转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投身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引领创业,激励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建设创业型城市。
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多途径创建孵化器。把创业载体建设作为促进创业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平台,在全省率先整合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职能,建立了全省首家实体性的创业大学,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潍坊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孵化中心和山东半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目前,全市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53家,其中,省级创业示范平台14家,市级创业示范平台47家,总数居全省前列。
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人才战略驱动“智汇城市”
人才是一个地方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我市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评价激励等政策体系,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向“人”,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
党代会报告提出:把人才作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育。支持市内大学膨胀发展、提档升级。大力实施招院引校计划,新引进一批大学或研究生院,建设科教创新园区。加紧山东海洋科技大学建设。
我市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凝聚大抓人才合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去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84万人,为实现潍坊更高层次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综合创新能力在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中列地级市第7位。
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高。我市通过深化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实施海外专家引进计划和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139人,新合作“两院”院士28人,新引进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64人,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万人计划”专家9人、国家友谊奖和齐鲁友谊奖获得者分别1人;新引进培育省级重点人才75人,其中自主申报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创投基金,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启动实施了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工程,以此为带动,配套实施海内外柔性引智、博士硕士集聚等系列重点人才工程,以及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引进培育计划。重点领域人才新军突起,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5万人,新增省首席技师6名、省技师工作站1家,组织遴选产生新一批市级首席技师50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成功举办世界技能大赛技能中国行——走进山东交流活动,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数量连续6年全省第一,成功创建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招才引智,推动一流人才、一流要素、一流项目向企业集聚。通过扩宽企业招才引智媒介,扎实推进人才强企工作。将招才引智与招院引所、招商引资一体推进,多形式、多渠道招才引智。对全市1200多家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印发《人才需求目录》,提升招才揽才针对性。对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先后组织举办2016中国·潍坊海内外英才创新创业对接洽谈会等交流活动50余场次,达成合作意向1200余项。开展企业院校行、院士专家潍坊行等合作对接活动。组织5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大型活动55场次。组织47名市级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分别到美国、德国招才引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企业95家、建成3个境外工业园,吸引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00余名。
面向企业组织实施引进海外专家工程、博士硕士集聚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注重政策引导激励,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引进技术转移机构6家,完成技术合同网上登记2598项,成交金额41.5亿元。20家企业的31项可转化成果进入省级项目备选库,昌荣机械等20个蓝黄“两区”人才发展项目纳入省人才专项经费资助计划。
通过建立投入保障新模式,树立人才服务新风向。我市依托市金控集团创设完善30支政策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5个国家和地区新设立跨国科技创新基金工作站或技术转移中心,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融资服务。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帮助协调解决创新创业难题960多个。筹建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坚持“边筹建、边活动”,搭建新的人才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人才绿卡和服务专员制度,开通就医、机场、火车站通行“绿色通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孵化、法律援助、政策落实等“一站式”规范化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全过程创新,激发创造潜能,释放创造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增创潍坊的发展新优势,让创新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领转型升级,推动更高质量新发展,在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