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凯为人,王凯歆人在哪里

每经记者孟庆建

17岁的同龄人应该还在复习书籍。王已经身家百万,与长袖善舞的资本大佬一起审视商业模式。在她乐于看到奇迹萌芽的环境中,她作为商业天才受到追捧。但是经过半年的努力,没配剑的姑娘已经学会了什么是江湖。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由高中辍学、不满18岁的企业家创办的估值6000万元的公司——魔术百货——,宣布裁员“不足十一人”。

与此同时,王过度消费投资者资金、数据造假等负面传闻,对这一人物乃至95后创业者都造成了极大的争议。那么,真正的魔幻百货经历了怎样的挫折?这位对资本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家,面对人生第一次挫折的原因是什么?喧嚣过后,有哪些因素值得人们反思,警醒后来者?

“你跪着的时候必须重建魔法百货公司。没有什么是你过不去的……”7月6日,王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这距离她因参加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获得1500万元的重磅融资才半年。

在被外界指责乱花钱、伪造数据、任性管理后,王写了一篇带有“认罪书”味道的对外回应。

王的天使投资人、创新谷创始人朱波也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有评论指出,王只是这位明星投资人的一个跟班,他还获得了“超级课程”和霸道总裁的青睐。"她以为自己是推销员,但那只是一件商品。"

在获得创新谷的投资之前,深圳投资的CEO是王最早的商业导师。但是明确反对王弃学创业。昨天,林金凤在接受《神奇百货成立的一年里,我几乎经历了创业所有该遇到的坑》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拿朱波的钱时,我提醒她,这不是正确的方向。在她这个年纪,资本在助长幼苗方面发挥了作用。我仍然希望凯能继续学习。”

闪电般速度的“独角兽”

中学时,王展现出商业头脑,雇佣安的大学生为她的淘宝店兼职。王在安参加创业活动时,认识了创新谷创始人朱波。2015年春节后,王从资金火热的安来到深圳,她在等待风险投资机构创新谷7位数的天使投资。据媒体报道,创新谷为230万元,占股33%。

2015年6月3日,16岁的王注册成立深圳市大爆炸科技有限公司,她本人担任CEO。9月,针对95后电商平台推出了“神奇百货”APP。

综上所述,魔术百货可以说是一个针对95后、00后新消费者的B2C电商平台。商业模式方面,平台主要聚焦零食、饰品、书包文具,以及95后喜欢的二手周边产品。这些大多是有趣的小东西,客户的单价相对较低,容易契合95后用户分散的消费力。

p>

“在场的投资人,投我的话,我会帮你们在未来三到五年,赚够95后们的钱”、“神奇百货上线两月以来,每天订单上千单。”2016年1月,在北京卫视《我是独角兽》节目中,一身二次元打扮的王凯歆从经纬中国、真格基金、创新谷(跟投)拿到A轮融资。


据《智族》记者援引王凯歆说法,此次融资一千多万,公司实际估值达到6000万元。但在当时公司以及投资机构对外披露的消息中,公司融资2000万元,估值过亿。从创立公司到拿到A轮融资,6个月时间王凯歆身价达到几千万。17岁的王凯歆如同创新谷投资的另外一个90后创业者,“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一样爆红创业圈,迅速被媒体冠上“商业奇才”、“霸道女总裁”等称号,频频出席商业采访活动,金句频出。


“我犯了和陈年一样的错误”


但是这种闪电富贵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发射升空失败的火箭一样,神奇百货落下来的速度和冲上去一样迅速。就在今年5月中旬,有媒体把这位外界捧上天的少年创业“神童”和她的明星公司神奇百货扒了底朝天,神奇百货公司数据造假、商业模式价值低,为人嚣张跋扈、挥霍无度、言而无信、缺乏基本常识、拖欠工资、随意裁员的作风被披露出来。


与此同时,有关神奇百货商业模式存疑等负面消息也不断涌现。比较典型的是数据造假的质疑。神奇百货技术部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每天上千单的成交量只能在周六周日这种特殊日子。平均下来只有每天400单左右,平均客单价只有20元,无论是订单量、交易额,还是实际注册用户都距离王凯歆的报告相去甚远。


到了6月份,神奇百货的负面信息更多地传出,6月27日,知乎上一名匿名用户爆料,“神奇百货”这家公司凭空蒸发,办公室一夜之间变成空房。但是王凯歆否认了这一说法,6月30日,神奇百货发布消息称,公司已经换址,并没有跑路。“难道拉shi也要上央视吗?”可见,她的立场还非常坚定。


而在神奇百货传出员工被离职消息的时候,王凯歆正与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等在以色列参观考察。对于外界种种传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王凯歆,但并未获得正面回应。


7月6日,王凯歆发出了《神奇百货成立的一年里,我几乎经历了创业所有该遇到的坑》。这位年轻的“霸道总裁”对外承认了公司所犯错误:“轻易涉足电商供应链、盲目扩张、忽视用户需求、盲目曝光,大公司心态。”王凯歆称,“我发现我犯了和陈年一样的错误,盲目相信空降职业经理人,盲目扩张人员和产品线,没有合理管控公司现金流。”


总结上述问题,“我做了一个非常痛心的决定,人生第一次裁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裁掉了将近七十多人,所剩不到十一个人。”王凯歆称,神奇百货的浩劫让自己反思,“如何真正管理好一家公司,回归商业本质。”


资本推手“拔苗助长”?


年轻是推倒重来的资本,年轻人的犯错成本更低,王凯歆未来还有无数次机会。但资本往往在重构中受伤,回报周期延长直接损失资本的机会成本。此次风波,给创新谷、经纬中国、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


朱波在风波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王凯歆表示了支持,“在她的年龄段,王凯歆是极具商业天赋的女生,由她来创业做青少年电商是合适的,由于年龄小,犯了年轻创业者常犯的错误,王凯歆主动裁员缩减开支作为投资人是支持的。我们呼吁创业者坚持商业本质,作为投资人会继续支持和鼓励年轻创业者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谷所投资的几个明星项目中,都有非常明显的标签化迹象。比如“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一度被媒体热捧为“90后霸道总裁”,“脸萌”创始人被解读为“学渣创业”,王凯歆的标签就是“95后霸道女总裁”。


带王凯歆走入商业江湖的林劲峰,并不满意王凯歆弃学创业的选择。昨日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她拿朱波钱的时候,我提醒过她这样做方向不对,我其实很不同意这些孵化器让人家高中就去创业。我跟她说,那是骗她的,她老不信。我分析过:第一,你年轻;第二,你是女性;第三是你高中没读书。这三个都是很好的炒作话题。风投机构有他们的利益考量,我投你几百万,大不了我就做广告费。”


林劲峰与王凯歆在咖啡店遇到,成为她最初的创业导师。林劲峰是一位比较低调的投资人,其创办的盈信科技在二级市场长期持有茅台酒获得大量回报,并在一级市场对白酒、互联网项目做了大量投资,曾通过竞拍的方式,与巴菲特共同享用了午餐。


林劲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到王凯歆裁员风波时称,“有一些报道是失实的,比如关于她生活奢侈的报道,我了解她是自律性比较好的创业者。但是毕竟太年轻了,管理上不成熟,缺乏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造成目前比较负面的形象。”


林劲峰表示,日常给王凯歆的指导非常多,有时间王凯歆会与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交流,但是很多商业模式、管理方法都不是靠简单交流领会得到的,很多经验来源于失败、经验、学习。“王凯歆在商业天分和勤奋程度上比较出众,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没有投资她,我觉得她一开始选的方向就是错的,她还是应该把学业捡起来,把基础打扎实一些,视野提高一些。”


“如果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双创’,我认为社会应该鼓励大众创新,鼓励内部机制形成创业氛围。但这个世界能当老板的永远是少数人,如果鼓励大家都来当老板,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社会导向和资本过热,对这批年轻的创业者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如果不打好地基把楼建高是很危险的。我们也看了很多90后的项目,但是真正做得好的非常少。”林劲峰表示。


“我们神奇百货最终要做的事是‘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的购物方式,改变未来的消费品,为未来的新的世界创造新的价值。”拿到A轮融资后的首个公司年会上,王凯歆内部演讲“我们如何赢得这个时代”,意气风发。而在此次裁员过后,她和她的神奇百货能否继续保持“改变世界”的动力,前景变得充满变数。


发大愿者必有魔考,创业路上等待她的绝不是坦途。


记者手记


把浮躁的标签拿掉 让创业回归本质


◎每经记者 孟庆建


我们需要给遇到失败和挫折的年轻创业者们一点掌声,但是也需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原因。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在这一批90后甚至95后创业者呼啸登台的时候,创业圈里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现象:“90后”、“95后”、“学渣创业”、“休学创业”……有些投资机构尤其热衷给创业团队插上各种标签,迎合媒体的口味给创业团队造势。带着标签的创业团队通常会迅速火爆,比如近两年的“超级课程表”、“脸萌”、“神奇百货”都是迅速成名,拿到高额融资。


这种标签化的潮流,或许暗合“围观群众”的心理预期,“屌丝逆袭,少年成名、语出惊人”等吸引大众眼球的包装定位,通常更容易受到追捧。然后通过炒作话题,带来曝光量,寻找更多的投资。


创新谷创始人朱波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讲道:“在今天这个创业环境中,如果创业者自己不能给自己代言,不能自己给自己公司发展造势的话是肯定不行的。尤其是to C端的生意,如果你没有眼球、没有话题感,你要花很多的钱去烧,创业成本将被提高。”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也曾在演讲时指出,“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都可以成为网红。如果不具备成为网红的能力、潜力、魅力、影响力,那就不要创业了。”创业网红马佳佳、王凯歆都进入了真格基金的投资组合。


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创业圈里有一种特殊的、宜于奇迹萌芽的土壤。人们总渴望有一些超出常规和想象的事件发生,并以此为兴奋剂来刺激大家的感官,让投资项目“性感”起来。大家乐见奇迹的发生,并大声地将它传播开去。


但是声名远播之后快速陨灭的明星创业者不在少数,能够在一鸣惊人之后遏制非理性冲动,脱胎换骨,以平常的姿态和形象持续成长者少之又少。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曾说,任何一份创业,都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审视:一方面,能不能为原有行业带来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能不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所有将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们,是时候好好问一下自己这两个问题了,创业终究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喧嚣过后,商业的江湖中,还需要拿出真本事,才能长远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