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江西省于都县已使6500多人走出大山。搬家的问题解决了,如何才能稳定致富?于都县千方百计写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强化就业支持,强化产业配套,优化社区服务,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在社区旁边找到工作和创业有很多方法
在贡江镇思源社区的一个服装作坊里,杨和妻子曹祥峰在用了很多电动缝纫机之后,完成了一件裙子的制作。“每天,快递车辆在家里取物品,通过电商销售到各个地方。夏天到了,短袖衣服和裙子都卖得很好,这段时间订单没有断过!”曹祥峰开怀大笑。
“搬到这里后,日子越来越好了。”曹祥峰说:“我以前住在山里,住在几亩薄田里。六个人挤在三间土坯房里,有一项缝纫技术是不能用的。”
“我记得2007年,我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丈夫和妻子开始在县城租房子,一边工作一边陪伴他们。当时,他们梦想在县城里有一套房。”曹祥峰说:“房子租了快10年了。回老家照顾庄稼,要走几十里,两头忙。周末基本没休息。”
2016年,杨一家从贡江镇村搬到思源社区,住在一栋110平方米的亮堂楼房里。机智的杨实现了在县城生活的梦想,他买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并在翻修后开办了一个服装车间。
刘洋的小作坊与县内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相连。杜愚是“民间工艺之乡”。许多村庄都有玩棉花和缝纫的传统。全县纺织服装企业2000多家,去年产值超过450亿元。于都县副县长关红表示,该县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将部分拆迁户安置在纺织工业园区附近,方便他们就业增收。园区企业还带动全县79个扶贫车间和一批车间,把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为他们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
“现在生意还不错,一年能赚五六万。”杨说,车间水电消费优惠,社区干部帮助联系园区企业加工订单,原材料、成品送货上门提货。
搬迁后,后续帮扶的关键是稳定致富,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在思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民的就业信息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我们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联系订单等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哲佳说,社区有375人在工业园区就业,有24人像杨一样自主创业。
“住在新家,技能学到了,‘饭碗’更牢固了。”在于都县扶贫二期集中安置点,记者见到了27岁的熊,他正在打包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准备赶往工业园区工作。搬进新居后,他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取得了电工证和水电维修证,在工业园区做维修工。“月收入5000多元。我正在参加一段时间的电梯维护培训。考试通过,月收入能涨2000多元。”
利益紧密相连,富人的产业聚集了贫困家庭的口袋
“我们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兼顾群众意愿和后续发展需要。”杜愚乡村振兴局局长袁永峰
夏天很热,温室里到处都是绿色蔬菜。在灵北镇蔬菜产业后续扶持基地,64岁的谢春秀弯腰摘丝瓜,小孙子在她身边玩耍。“搬新家,在附近种块地就好,每天挣70块钱!”
这个蔬菜大棚是专门为镇上的拆迁户建造的,共124亩。主要由能人和合作社牵头,拆迁户可以
享受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等多重收益。谢屋村党支部书记谢荣辉承包了13亩大棚,带动30多户村民务工,“贷款有贴息、保险有补贴,镇里还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我越干越有信心。”发展富民产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袁勇锋介绍,县里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4000万元,推动694亩蔬菜大棚、3.6万平方米养殖基地在20多个安置点落地。“引入养殖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一起发展,搬迁群众可以入股合作经营,年均可获得1500元分红。”
在大窝村黑胡鸭养殖基地,2500只种鸭“住”在上下三层的隔间里。江西栖岭农牧公司经理杨鹏强介绍,企业统一提供鸭苗和饲料,指导农户养殖,鸭子养大后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稳定增收。
岭背镇党委书记谢荣生介绍,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联农富农,脱贫产业发展后劲更足了。“下一步,我们将投入100多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壮大肉鸭产业,产业链在全镇延展开后,可辐射带动7万多人增收。”
社区服务贴心,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
走进思源社区搬迁户康冬香家,“脱贫光荣证”格外醒目,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阳台上的绿萝翠绿欲滴。
2017年,康冬香一家搬出深山,住进新房。“一开始有顾虑,现在后顾之忧都解决了,我们全家人都爱上了这里。”康冬香啜了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小小菜篮子,关乎大民生。住进新社区,买菜会不会不方便?面对搬迁前群众的担心,有关部门及时谋划,在社区设置便民买菜点,来自各地的几十种蔬菜琳琅满目。“不少蔬菜还带着露珠呢!”下班回家,康冬香总会顺便捎上些新鲜菜。
在乡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都县推出“微菜园”项目,安置点按照户均50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户配建“微菜园”,丰富他们的菜篮子,减少日常开支。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要聚焦搬迁群众的民生关切,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解决住房和收入问题,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衔接配套,引导搬迁户融入社区生活。
“群众盼什么,咱就干什么。”吴浙佳介绍,思源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多名,留守儿童有30多名,“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我们要解决好他们养老、托小的后顾之忧,为此社区成立了6支志愿服务队。”
为抓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30多个孩子放学后在一起学习,附近学校的10多个老师轮流辅导。摆放桌椅、安排签到,康冬香当起了志愿者,忙前忙后。
为方便老人看病,社区建有卫生服务中心,还给每位老人安排了家庭医生。“如果老人有慢性病,家庭医生会定期电话回访,有时直接上门。老人有了小病小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看,还能报销90%。”吴浙佳介绍。
“看病不用出社区,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放学有人辅导功课,成绩提升了不少,日子过得很舒心!”没了后顾之忧,康冬香经过社区牵线搭桥,在附近的幼儿园当起了保育员。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不,傍晚时分,她又张罗老人们跳起了广场舞,幸福的笑声越传越远。
作者:本报记者 常 钦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