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林家铺子的好词好句好段,创业史的好词好句好段

来源:人民日报

主题性创作——

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时代气象 文艺表现)

图为电视剧《大江大河2》剧照。

图为电视剧《河山》海报。

图为电影《1921》海报。

图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海报。

核心阅读

主题创作,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审美叙事,以审美的视角重新发现历史和现实,以启迪未来。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主题创作回答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大历史观是一种眼光和眼力,直接影响作品的格局和气象。创作者只有有伟大的历史观,他们的作品才能表现出更多的激情和活力。

最近,以脱贫为主题的电视剧成为荧屏的亮点。《花繁叶茂》 《最美的乡村》 《遍地书香》等。已经陆续与观众见面,还有一些类似的作品正在等待播出。影视主题创作一直备受关注。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与重大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受到了时代和观众的检验。

主题创作是指围绕具有重要人文思想价值、体现民族精神、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进行的艺术创作。它以艺术的方式叙述历史和现实,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发现历史和现实,启迪未来。当代文艺的主题创作积累了怎样的艺术经验?如何创作出更多能被大声呼唤、广泛传播、留下来的经典作品?

能够回答真正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要反映现实、观察现实,都要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回答实际问题。”主题创作也不例外。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是戏剧冲突的要求,也是现实问题的答案。只有回应时代关注的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电视剧《苍天在上》等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绝非偶然。由于这些作品中的戏剧性冲突,它们回应了真实的问题,是由艺术思维完成的答案。历史题材的创作虽然与现实没有直接联系,但真正优秀的作品却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回应了时代的关切。当代精神视角下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活的历史。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是现实对历史的回应,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延伸。主题性文艺创作,聚焦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或一个历史节点,只是起点。作品只有回应时代,揭示未来,才能赢得当代观众。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主题创作回答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归纳时代的能力是钝化的,作品很难承担“回答现实问题”的功能。尤其是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艺创作要积极面对这一巨变,以审美思维回应时代关切。我们不妨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我们的文化观念能否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前沿先进的文化精神能否借助先进技术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呈现?只有这两个方面站在制高点,艺术作品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一定会有新的美学发现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出现了一批“送礼”作品,大部分成为新中国文艺经典,小说《战狼》 《流浪地球》 《青春之歌》 《林海雪原》 《三家巷》 《创业史》 《红岩》 《青春之歌》等。大约出现在1959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0103010制作于1959年。

金花》《今天我休息》《林家铺子》《林则徐》等,至今被人们喜爱。这些作品的成功,首先是扑面而来的鲜活性和真实感,因为写的大多就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是长期生活积累与提炼的结果,因而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其次是有新的审美发现,这批作品塑造了一批新的人物形象,林道静、杨子荣、梁生宝等,是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发展中涌现出的一批新人,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面貌,至今依然气象昂然。


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一次新的发现。这是主题性创作的重要经验。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能否产生大作品,是对我们时代艺术创造能力的考验。


本质上看,脱贫攻坚主题创作属于农村题材。半个多世纪前,农业合作化运动曾孕育一批作品,堪称新中国农村题材创作的一次高峰。从《三里湾》《山乡巨变》《汾水长流》到《创业史》,不同于传统的乡土文学,这些作品展现的完全是新的生活气象、新的人生理想、新一代的农民形象,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收获之一。此后的农村题材创作,自觉不自觉地从生活厚土中汲取养分,比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脱贫攻坚题材创作,也应当在坚持农村题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意,塑造新人形象。


脱贫攻坚隐含着深刻的产业结构与社会构成变化,改变贫困一定是与社会治理、与人的面貌相联动。许多脱贫攻坚主题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是年轻人,由大学生返乡或下乡任职,他们有新知识新观念,尽职尽责。特别期待,我们的影视艺术把他们对农村、对乡土的真挚情感写出来、演出来。新时代的农村还有梁生宝吗?还有这种根在乡土的内生动力吗?找到情感的根,人物才有内生动力,才有生命力。只有从干部的人格中发现情感境界、写出发自内心的真诚,作品才能感人。主题和题材都只是出发点,是基础条件,最终要通过开掘题材、塑造性格,塑造新一代把根扎在大地的新人形象,完成新的艺术创造,实现新的审美发现,作品才会有飞翔的翅膀。


要有格局和大历史观


主题性创作是一条有本有源有效的艺术路径。如果不是怀着狭隘的艺术观念,就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走的也是类似的路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对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叙事。《红楼梦》虽然采取了虚构的艺术手段,仍然是对一个大家族的历史事变的艺术写照。这些作品有主体事件支撑,有对事件的主题提炼,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像以尽意。这些经典传之久远,对我们今天的主题性创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历史和现实事件的重大性,应当呈现这些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体现的精神向度以及对未来的作用。这需要创作者心怀大历史观,只有在大历史观中才能把握其内在逻辑,才能触摸到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如果只是就事论事,使其看起来像是孤立事件,缺乏历史自身运动的动能,作品也会缺乏艺术的生气。这方面,电视剧《长征》等完成得不错,既表达出历史自身的矛盾运动之动能,又传达了中华民族从深重灾难中突围的坚定意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道义。


大历史观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眼力。有没有大历史观,直接影响作品的格局与气象。创作者心怀大历史观,作品才能呈现更多激情与生气。


这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期待更多主题性作品能够有新的发现,以自己的独特价值,为新时代文化繁荣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制图: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