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阜阳创业扶持政策,安徽阜阳返乡创业申请贷款

坐返程车在阜南汽车站下车的老乡们。孔令俊

我们的记者孔令俊

我回家的时候又是一年。安徽省西北部人口超过1000万的阜阳,迎来了每年最繁忙的季节,——。所有在外工作的男女老少都回来了。

出租车司机都是疯子,即使不断拼车,也不会完美;在省道旁记不住名字的城镇里,穿红色衣服的人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原来,偏远的村庄一夜之间似乎挤满了人,他们可以在村口被油炸辣椒的热气所吸引。

根据阜阳火车站的客流统计,从江浙沪回家的人最多。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阜阳人外出打工的首选。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与记者畅谈“与上海的紧密联系”,最大的连接点就是“农民工”。

明明是“农民工大城市”,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阜阳不少地方企业近两年“用工荒”比沿海省份更严重。以渭南经济开发区为例,从上海搬过来的一家羊毛衫厂满负荷应该有2000名员工,但现在工厂不超过400人;还有一家公司,也是从上海调过来的,流水线满了的时候有1000人,现在只有100人……这是政府出面,积极帮助招工人的结果。

当地政府不仅帮助招聘工人,还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带你回家”活动。节前返乡高峰时,阜阳火车站有免费“返乡班车”送至县城汽车站;市、县各部门动员起来,“人一回来”,就迅速宣传户籍、金融、社保等政策,把各种礼包、宣传册送到农民工怀里;各级领导抓住参观讨论的机会,组织农民工代表参观“新阜阳”,鼓励他们留下来创业就业。

“带你回家”等一系列活动在阜阳至少举办了6年,在全国也是创新的。除夕夜就在眼前,记者多次乘坐公交车前往阜阳不同的县城,在公交车上到处打听,并勾画了一份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阜阳找工作的观察报告。

阜阳“用工荒”?

回国就业的想法是好的。近四五年来,阜阳各区县都在经济开发区设厂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回乡务工,既能照顾父母子女,又能“贡献家乡”。为什么不呢?

当地政府每年都下大力气“带你回家”,有些县还负责为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招聘工人。各种政策也不错,比如员工工作满一年后优先安排孩子到县城上学。

恰巧阜阳出现了“用工荒”。

先说“佳富通”,是阜阳人几年前在老家创业经营的公司。他们想利用互联网为家人提供清洁、维护、家政等服务。由于网站和应用程序的发展,老板杨浩想招聘几名信息技术员工。广告在各种招聘网站上放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人来申请。“没有人可以被招募,”杨浩激动地说。他接着说他的姐夫,他在宁波工厂当了18年的一级技工,但是杨浩几次鼓励他回来,但是他姐夫拒绝了:他害怕回来后找不到相应的工作。

那么,普通的、不熟练的工作呢?来自临泉县天桥乡的魏冲,外出打工十几年,只在家乡纸箱厂工作了两个月。他不满后辞职,主要是因为工资少,至少比上海同类型工厂少一千元。在另一辆返回沂南县的公交车上,45岁的肖佳生对志愿者发来的“2016年沂南经济开发区企业新增就业计划统计表”不屑一顾。“我的

负责县城工业和招商的刘林对阜南的加工厂非常熟悉。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总部企业相比,大多是来料加工厂,有订单就做,没有订单就休息。有时候,工期短、利润低的“难啃”订单从总部抛到这里,导致阜南工厂员工工资收入不稳定。

收入不稳定也是因为“家乡情”。返乡农民工也难逃红白喜事的盛情邀请。村里的朋友叫他喝酒,但他们不得不去。否则对方不喜欢他:“你现在不是在老家工作吗?我还是不给面子。”还有,如果你每年收小麦和大米,总要请假回家几天;家里父母妻儿有事,得赶紧回去处理。所以,当你在家乡的工厂工作时,很难拿到全勤奖。

此外,如今沿海发达省份的工厂,

近几年还在和阜阳工厂“抢工人”。刘琳留意到,前两年新年刚过,正月十五一开工,就会有江苏浙江等地的企业老板打电话来:“报销车费,涨工资,来不来?”老乡被说动了心,对方就继续说:“多带点兄弟朋友过来,有奖励。”于是县里好不容易接回来的老乡,又成群结队出去打工了。


差距不仅在工资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回乡就业这件事,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工资差距。


比如韦冲,他在上海、浙江的建筑工地上干了十多年,什么杂活都会,他也尝试过回老家干,可是最终——还是要离家。


为什么?他说,一是上海工地规范,施工基本不停顿,下雨下雪也能照样干活,建筑工地是按工时算的,只要不停工,挣的工钱就多。而老家工地呢?三天两头因为各种原因停工,有时还要换工地;二是上海的老板好,夜里加班给两倍工钱,还给大伙买方便面和香肠送工地上来,工资不拖欠,过年还发个红包,老家的工地根本比不上。


再说肖加胜,他跟着自家亲戚,成了一家装修公司的管理层,他看不上老家阜南的装修市场——上海接的几百万大单子,结账时清清爽爽,在阜南却要因为小几十万的单子三番五次上门讨施工款。另外,他觉得小地方太看重关系了,如果没有“能帮忙”的熟人,生意肯定不好做。他举了身旁一位曾同在上海搞装潢的老乡的例子,回阜南县城开装修公司,干两年干不下去了,干脆就回村里,只做周围几个村子的熟人乡亲生意。


肖加胜和韦冲,他们是“70后”,打工十多年,算是能吃苦的。他们看重的,是“规范”,而比他们年轻的新一代打工者,更看重的也许是“关怀”。他们追求工作的幸福感,用阜阳话来说,是“干活要得劲”。


可是,偏偏在老家,干活不“得劲”。老家的工厂,管理者大多是聘用的经理,文化程度未必高,管理却相对死板,用的还是他们自己十多年前在发达地区工厂流水线上学来的那一套:“监督”、“骂人”、“扣钱”。至于韦冲提到的上海老板“买夜宵”和“发红包”,老家更是少有的。因此,年轻人更不愿意在家就业。


当然也有回来的。


韦冲的二儿子以前在上海一家跨国集团的五星级酒店工作,如今被韦冲唤回了老家。相比于五星级酒店的眼界和收入,二儿子明显不愿在老家的饮料厂和纸箱厂上班,于是就在县城一家美发店混着,每月1500元,电瓶车上下班。未来的计划,是学会开车后,谋个司机的活。


韦冲的观念里,自己老了要回家,两个儿子要有一个在老家,就行了。


他节省。儿子们一直说着要给他买卧铺,他执意不肯,他要从青浦工地坐公交车到徐泾东,地铁二号线转一号线到火车站,仍然要坐93元钱的硬座绿皮车,车厢里窝上一晚之后,阜阳的返乡大巴不要钱,到临泉时妻子电瓶车来接,返乡共花费99元。


韦冲45岁了,他计划在上海再干5年后回家,毕竟要“落叶归根”。如今,他要趁自己还能干的时候,多攒钱给两个儿子结婚用,如今聘礼要10万,农村盖房子少说要20万。


肖加胜46岁,家里同样两个儿子,他同样想法,要再干10年装修后回家,攒钱给儿子们盖房子。至于儿子们愿不愿意回家,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在返乡大巴上四处询问:村里有人回家工作的吗?回答是一个自然村不过一两人。


4万阜阳人回乡创业


怎么办?还是要增加本地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水平,促进经济整体发展。


当初“接您回家”的设想,也是利用阜阳“人口大市”的优势,让事业有成的老乡回来创业,让在外有技术的优秀员工回来就业。阜阳市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注重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


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比如为一些回乡创业的企业提供土地流转补贴,还投资修路、通电,并推进商事改革、简化审批流程; 阜阳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降低贷款门槛,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成效是有的。截至目前,阜阳共有约4万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30多万人。当然,相比阜阳约200万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者并不算多。


从政府开展工作的角度,最大难题在于光有政策没有平台。记者接触过当地多位干部,开口谈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有地”——阜阳市的总体定位仍是“农业大市”,到了县里,要建工厂就是无地可批。以阜南县为例,每年批下的地除了用在必须的修路和乡镇开发之外,所剩无几;而阜南经济开发区设有投资门槛,大多数中小企业进不去;而阜南县里的既有厂房,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结构,没法设置流水线,消防、排污等配套也不全,所以也几乎没厂房可租……


在县城负责过招商的刘琳感慨,以前老有好些老乡找上门来咨询,他们也被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形势所逼,想“回乡创业”,可是,“真是没办法”。


记者不禁问,回乡创业也不仅是建工厂呀,比如在上海积累了美容美发或者家政服务的经验,回家开个小店,不也挺好?


刘琳也做过调查。当地乡镇和农村,除了这过年时节,一年中大多数日子里,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都出去了,剩下老人小孩,几家小超市就能解决需求。县城稍微好点,可主力消费人群也是学生,到了能打工的年纪,也出去了。


相对可行的回乡创业路子,是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记者去村里看了几位“创业明星”,有人回村里种植了500多亩冬桃,并在果树下套种中药材、散养土鸡;还有人建成了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散鸡养殖厂;在返乡大巴上,记者也听到了几位老乡“光是想想”的创业计划,承包土地,规模化养牛,理由是“你看如今牛肉汤卖得多好,牛肉需求量多大”。


当地一位“创业之星”跟记者分析:阜阳籍的企业家眼下大多数还不愿回来,他们考虑的是市场潜力和物流成本,目前而言,阜阳的交通还是闭塞了些。有人推荐记者去看阜阳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一看,刚起步的几家淘宝店。一切,刚成了点气候。


已回乡创业的,大多是相对低端行业的小企业主和积累了一定技术或管理经验的打工者。记者收到一份《阜阳市2016年返乡创业典型》,一两百号创业者,大多如此。较有特色的,是一位打工者最后选择回乡“发展阜南特色柳编业”,并成立了柳编工艺品公司。其余的,大多集中在建材、纺织、皮鞋或者种植畜牧等传统行业。


可喜的是,在阜阳,回乡创业确已成“潮流”。毕竟,外出打工者普遍富了,肖加胜在大巴上跟记者夸赞:家里弟弟有车,侄子也有车,大儿子也买了车,如今过年,都开车回家。这几天,阜阳各地,外地车牌确是多了,街上赶集的人,也多是自矜的神色。


一步步来吧,待长三角一体化效益愈显,待企业管理水平趋于均等,待差距缩小,待观念转变,自有人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