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北京亿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金德创业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待遇

米川汇于天元

着陆器缓慢下降,发动机反向点火,三脚架展开……5月15日7时18分,随着Xi安卫星测控中心大厅大屏幕上的画面,“天问一号”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安全着陆。

随后,“热烈庆祝火星成功登陆田文一号”出现在大屏幕上,鲜红和黄色的字体在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听着讯中“田文一号成功登陆火星”的声音,助理研究员黄悬着一颗心安全着陆,这场持续了十个月的“持久战”目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早在凌晨1点,黄就来到了机房,和身边的同事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由于超过3.2亿公里的火力距离、每次通信高达18分钟的信号延迟以及超高精度时间刻度的要求,安全着陆真的不容易……”黄告诉记者,我心里的喜悦和激动难以掩饰。

从任务准备文件的编制,到确定精确轨道的程序代码的优化更新,再到灭火途中的所有关键动作和日常值守,黄和他的同事们几乎一整天都在参加一号任务而没有着陆。

和黄景琦一起等待的,还有远在临海学园的佳木斯深空站的科技人员。

早在着陆前一天,任务负责人韩雷就带领全站科技人员完成了上百条延缓“田文”大火的指令。

与黄静忐忑的心情不同,屏幕前的韩雷内心更加平静。

和平来自于对以前操作的绝对信心和数百条指令无错误的保证。

“林海精灵回答了天堂的问题,雪鹰在深空展开翅膀,向火星出发……”,这次执行任务前的动员口号,韩雷至今记忆深刻。

中途修正,近火刹车,远火点飞机修正,绕火飞行.近300个日夜,从火箭升空那一刻起,“林海木星人”就一直守候在测控岗前,陪伴“田文”号从地球飞往火星。

与北斗、风云等人造地球卫星相比,田文一号的飞行距离更远,安全着陆火星对测控设备要求更高。

还记得,在正式实施火星探测任务的前一天,例行检查工程师温向他汇报,用测温枪测量设备固体载荷温度时,温度实际达到200多度,比平时正常温度高出近几倍。

“一开始我以为测温枪有问题,因为平时没有出现过这样‘离谱’的现象。第二次测量时,温度还是200多度……”在判断设备的固体负荷有问题后,文紧急联系了工厂的师傅进行咨询。

文与厂主商量后,提出重新调整设备负荷,尽量减少动力输出转化的热量,解决温度过高的问题。重新调整后,温在温度达到正常值时松了一口气。

有惊心动魄的技术研究,也有平淡如水的柔情。2021年2月春节期间,佳木斯深空站6名党员自愿与“田文”一起过年。

大约10个月的“火花与艰辛”

,至此,“天问一号”终于抵达目的地,开启“绕、落、巡”三步走的第二阶段。


“等这一天等太久了,今天我们终于护送‘天问一号’安全着陆,成功到达火星!”西极边陲,距离佳木斯深空站5000公里的喀什深空站测控工程师卢用煌难掩激动。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升空后,作为我国深空探测的主要力量之一的喀什深空站压力倍增。


为了能让“天问一号”在浩瀚宇宙中辨明方向、稳步前行,喀什深空站的航天人们下了不小的功夫。


“这次任务场景复杂、状态切换频繁、技术难度高、装备状态新等,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来对待此次任务,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该站参加过多次国字号任务的老同志张雷告诉记者。


作为任务主要负责人,在准备阶段,张雷就带领所有科技人员精心组织筹划,紧盯任务特点,认真梳理任务文件,摸清理顺设备状态和参数。


同时,在长管任务间隙,张雷组织科技人员对任务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多次演练,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特殊问题一一排查,争取将所有的“意料之外”变成“尽在掌握”。


“奔火”问道,揽星九天,四亿公里的距离已在身后。


“虽然我们的工作不像火箭发射那样激动人心,但方寸之间见天地,我们是航天事业的‘幕后英雄’……”“天问一号”着陆成功后,年轻的95后航天人秦星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