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讨论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抓紧编制民法典,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的产权保护。坚持有错必纠,查清并纠正一批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要案。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集中精力创新创业。
【标准表述】
[企业家精神核心]
第一,企业家要有浮士德式的进取精神。德国伟大作家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被誉为对企业家精神的漫画式描述:浮士德必须不断进取,因为他与魔鬼的约定,一旦他说“多待一会儿”,他就会坠入地狱。企业家只有像浮士德一样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第二,企业家要勤俭节约。德国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发现,加尔文主义者有节制,工作努力,所以他们在事业上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第三,企业家要勇于冒险,不断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认为,创业就是不断承担风险、发现新机会的机会,将以前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新的组合体系,从而实现超额利润(熊彼特将利润视为“成功创新的额外报酬”)。
第四,企业家要有灵敏的嗅觉发现市场机会。当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负责人伊斯雷尔科兹纳认为,市场是通过为嗅觉灵敏的企业家提供盈利机会来扩大人类合作与扩张的秩序,企业家希望发现因对市场的无知而产生的盈利机会。
也就是说,创业的核心特征是: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坚强意志,不怕苦、勤俭节约的理性工作态度,勇于冒险、积极创新的精神,发现新机遇的敏锐嗅觉。
[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能在短短30多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企业家的努力。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持续推进,这也离不开企业家。其中,创业是支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将不复存在。
然而,近年来,企业家精神明显减弱和消失。虽然很多企业经营者也被外界称为企业家,但他们甚至被媒体评为优秀企业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难称之为企业家。
因为,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创业、创新、开拓和努力,更多的是躺在已经做好的信用账本上,开始享受和争取荣誉,而另一些人则陷入了奢侈的生活。即使企业没有倒下,也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不用说与国际同类企业竞争了。更多的企业只把希望寄托在投机倒把上,把市场变成了机场。
[主要表现]
就其客观环境而言,企业家精神的衰落主要表现为部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在政绩考核和官员选拔中过度考虑眼前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导致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发展等的制定。这都严重背离了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长远利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房地产行业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摇钱树”,导致房地产行业炒作无休无止,严重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主观上,一些企业家的奋斗动力开始下降,奋斗精神开始丧失。尤其是从房地产等虚拟领域轻松获得远超实体产业的利益后,将创业创新视为“傻子”,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令人担忧的是,投资虚拟产业很容易获得巨额利润,一些企业家陷入奢靡颓废的生活,热衷于赌博等非法活动。意志的衰退也让创业面临严重的危机。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从宏观上讲,必须加快解决行政管理层面的问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思维和和思路不转变,继续沉湎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发展经济、建设城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环境,企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企业家精神也难以回到正常的轨道。如果政府不过多地干预企业、干预经济,企业自然会按照市场的要求发展,企业家也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布局,而不是一时的得失。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发展的环境必须改善。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采取“抽血式”的发展思路,不顾企业效益好坏,一味地为了政府利益榨取企业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如何创业、创新呢?还如何去施展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呢?企业家精神又如何重塑呢?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要减少各种对企业的收费。
从企业家层面来看,要确立一切为了企业、为了员工、为了发展的目标,要真正认识创业、创新、开拓、进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要有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眼下是中国经济最为关键的时刻,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都需要企业家拿出足够的勇气和精神,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劳动。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时代需要更多企业家精神
2.以企业家精神书写时代华章
[开头示例]
示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得益于政策好、社会环境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之外,与广大企业家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创业、创新、创造,探索、开拓、进取,这些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民族兴旺密不可分的词语,与企业家成长紧紧相连。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企业家精神也出现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
示例二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壮大都是与时代同行的壮美诗行;每一位优秀企业家的成长都是产业报国、实业兴国的精彩华章。崔根良与他的亨通集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以农民企业家的创业豪情,以实业巨子的创新激情,以党员带领群众的发展热情,创造了非凡业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尾示例]
示例一
中国要重视企业家精神逐渐衰落的问题,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那样,不能让企业家精神懈怠下来,真正的敌人不是节俭,而是资本扩张动力的衰竭。笔者认为,要改变企业家精神衰退的局面,一方面要改善市场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诞生、成长的制度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家个人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模式,时刻自我激励以永葆自强不息的企业家精神。
示例二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我们需要和呼唤更好的企业家精神,也就需要和呼唤更好的供给侧改革以实现更完备的权利和法治保障。这大概是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及这个时代的企业家们最好的致敬。
当前,全国共享单车已有数百万辆。在一些城市,共享单车已是不少市民出行的便利工具。“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共享单车越来越流行的同时,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频发。但是,治理乱停乱放,简单收缴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近期,深圳、成都、上海等地已开始对共享单车进行规范管理。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民众的出行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给民众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实惠。同时,共享单车能够引导人们慢行交通,绿色出行,对缓解拥堵、改善环境也有一些贡献。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共享单车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乱停乱放,侵占盲道、人行道,给行人、机动车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市容环境等。也正因此,共享单车与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产生了一些矛盾。如何消除共享单车的负面影响,化解共享单车与城市管理、交通管理之间的矛盾,实现共享单车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成了政府、单车运营者以及民众应该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共享单车因停放不规范等原因遭遇监管介入,暴露出单车运营企业与政府沟通不足、缺乏合作,暴露出有的监管部门对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的监管准备不足、研究了解不够、管理理念滞后、主动对接服务意识不强,也暴露出一些单车用户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缺失。
共享单车的问题不仅是企业经营问题,也是政府管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于共享单车,既要共享权利,也要共享责任,共享管理。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
单车经营者应该积极与政府沟通,向政府提供单车数量、运营模式、路线、停放区域等信息,与政府协商解决单车停放区域的划定、停车规范等问题。
政府则应对共享单车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摒弃封闭、保守、刻板、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不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把单车运营纳入城市管理、交通管理规划,找准共享单车的发展与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的契合点,规范、服务、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在这方面,国外有成型的经验——比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单车道、停车场和修车点都非常完备。
而民众应该珍惜共享单车模式,尊重共享单车的使用规则,遵守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的规则,做文明守法的使用者。
只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付出,才能扬共享单车之长,避共享单车之短,才能让共享单车驶入文明轨道、法治轨道。
申论热点
【热点背景】
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楚地展现出我们党在小康社会建设问题上的认识脉络。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从侧重强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展为当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包括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从而使小康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战略规划,从十八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指出:2016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方向。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我们要树立必胜信念、继续埋头苦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好局、起好步。
【热点解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在于一方面是全面性,另一方面是完成性。全面性,决定着小康社会是否覆盖全中国,是否涵盖各群体,是否解决好各种关系尤其是人与物的关系;完成性,意味着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否完成,是否达到要求。
从全面性这一角度进行剖析,我们应该从内容和范围两个角度去理解全面小康,内容的全面就要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五个领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治建设方面的要求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方面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另一方面,全面还要做到范围的全面。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东中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人群的差距。而全面小康不是部分人的小康而是全国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迈入小康社会。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而发达地区则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另外,对于小康社会的认识也需要注意时间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所有小康社会的指标同一天达到,每个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指标可能提前实现,有的可能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实现,所以时间上是有先有后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尽管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但是,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区域、人群间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
2017安徽省公务员笔试课程已上线!
小编电话:1539512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