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小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的统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当然,农村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农村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市场机制、监管机制、考核机制和协调机制,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引领下的乡村振兴。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补偿机制是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绿色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有新突破,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不吃亏,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生态补偿从政策规划转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保护者的权利和受益者的义务,通过现金补偿、对口支援、碳交换交易、社会捐赠等多种补偿方式,降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本。可以加快农村自然资本增值,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加大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完善市场机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高度重视运用市场化手段和价格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特别是可以积极利用信贷、债券等金融产品,建立健全促进农村绿色发展的金融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农村节能环保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绿色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相关资源产品市场价格的监管机制,推动市场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为农村自然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市场价格信息。三是建立健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项目参与碳汇交易的有效途径。
强化监督机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加快出台涵盖农产品、环境因素、农业模式、生产技术、加工质量等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监管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生产绿化和标准化。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落实,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长效机制。二是统筹安排,规范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资金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扩大监督范围,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为科学合理使用农村绿色发展资金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既要建立健全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为核心工作内容的干部监督制度,加强自我监督和日常监督,又要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等村务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需要明确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广大干部保持定力和精准,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加大绿色发展水平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和权重,逐步建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建设美丽乡村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主体责任制,健全考核奖惩、部门协调、责任追究、挂牌督办、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形成“县考核、镇监督、村管理”三级长效管理体系。此外,要制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资源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启动建立检查奖励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完善协调机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协同机制,合力推进。一是要加强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权限,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管理科学、执行有效以及互相监督的管理体制。二是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区市的农村绿色发展,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发展现状上,还是在发展条件、发展方向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当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方式、生产结构布局与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共享,不断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此外,还要依托大数据产业,建立区域环境大数据库和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应对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罗小锋)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