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1岁的中学教师刘永好和哥哥一起白手起家创业。他们出售手表、自行车和其他有价值的财产,并筹集了1000元的启动资金。
出生于1951年的刘永好,从小最大的愿望就是“吃川式猪肉”。他家有多穷,从一件事就能看出来:刘永好两岁时的三弟,被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的陈家收养,改名为。
由于家庭环境紧张,刘永好和他的兄弟们一直渴望赚钱。其实创业的想法早就有了,只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改革开放前,没有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很多个体户被贴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坏分子”的标签。
1978年改革开放后,想创业的人太多了。刘永好的四兄弟也跃跃欲试。1980年春节,刘永好的二哥刘永兴在街头摆摊修电视收音机,一周就赚了300元钱。四兄弟震惊了。
1980年,刘永好的四个兄弟决定开一家小工厂,帮助人们组装和修理收音机。当时制作组正好有一个空房间,他们在那里装了一个样机。公社书记说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肯放手,所以这次冒险尝试以失败告终。
之后,刘永好再也没有放弃过。1982年,国家允许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刘永好来到做了4年9个月知青的古家村,以一家乡镇企业的名义申请创业。村里同意了。后来刘永好直接找到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种地,把科技带到农村。于是刘永好兄弟终于开始创业了。
然而,创业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四兄弟都是大学毕业,当时都有铁饭碗。刘永好1976年被分配到成都机械工业管理学校当老师。起初,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家阳台养鹌鹑,靠卖鹌鹑蛋赚钱。后来,三哥刘咏梅带头“无薪留宿”,下乡当了“养殖场长”。“养殖场”是希望集团梦想开始的地方。它的主要业务是孵化小鸡、饲养鹌鹑和培育蔬菜品种。没有辞职的兄弟们已经达成共识,如果事情不顺利,每个人都要为刘咏梅的共同生活负责。
刘永好主要负责采购,刘永好骑着自行车去村里收孵小鸡的蛋。刘永好曾回忆:“1000元创投雇了几个兄弟和几个农民当帮手。没钱,没房,没福利,我来帮我们。我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会计和司机,当然还有自行车司机。我骑自行车去捡鸡蛋,晚上11点捡了一个篮子。结果我去了一家商店,被一只狗追,狗咬了我。车翻了,掉进了泥地里,全身除了白眼睛都是黑的。我湿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我车里只有一个鸡蛋是好的。我哭了,这是我所有的财产。我在边线上找到一块砖头,把它砍给了狗,但狗跑得比我快,扭了他的脚。”
被狗咬不是最可怕的记忆。1984年,创业刚走上正轨,就满目疮痍,刘永好的四兄弟甚至有了寻死的念头。
当时有个客户跟刘永好下了大订单:10万只鸡。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笔超级大的订单。四兄弟怀着说不出的兴奋,借钱买了鸡蛋,孵出了10万只鸡。
打击来得太突然了。交出2万只鸡后,顾客跑了,四兄弟目瞪口呆。
“勤务兵的妻子跪在地上,咱们
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 8 万只小鸡怎么办?我们又没有饲料,又赶上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的;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当时,绝望的四兄弟一起商量,脑海中冒出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或者逃到遥远的新疆去躲一躲的念头。最后,他们还是决定扛下来。

白天,刘永好带着一竹筐鸡仔去农贸市场卖,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不让他摆摊儿,求了一天也没有卖成。晚上,刘永好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第二天,商贩们看他实在不容易,给了他一个摊位,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刘永好的三个兄弟也一样,连着十几天,每天凌晨4点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8万只小鸡就是这样卖出去的。
1986年,四兄弟放弃了养殖业,转身投向了后来让他们功成名就的饲料行业。
1992年,希望集团成立。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刘永好和刘永行负责去各地建立分厂。他们将集团股份一分为四,每人各占25%。到1994年年底,希望集团在全国一共建立了27家分公司。
1995年,兄弟四人分家,分别去组建各自的公司。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创立东方希望公司,刘永美创立华西希望公司,刘永好建立南方希望公司,后改名新希望集团。
虽然兄弟分家很遗憾,但自此公司走向了正规化之路,就刘永好而言,发展加速度了。
分家后,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逐渐延伸至四个领域:农牧与食品、化工与资源、房产与基础设施,以及金融与投资。农牧与食品领域有上市公司新希望股份;化工类通过ST宝硕登陆资本市场;金融类有民生银行作为后盾。1999年,刘永好1.86亿元的资金陆续收购民生银行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在1982年创业初期,他们想从银行贷款1000元却遭到拒绝。
2001年3月11日,新希望农业股份公司在深圳上市。在此之前,私营企业上市,很多人做梦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