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8月23日讯(记者通讯员冯、辛新亚)“还没卖完的发卡、发绳等饰品,因开学降价销售,需要市内免费送货。”近日,朱喆在朋友圈曝光了自己摆摊留下的首饰的销售信息,并试图在开学前转卖。
为了帮助疫情过后的城市尽快恢复活力,近期全国各地都鼓励发展“街边集市”,释放出“传播经济”的最大活力。湖北大学的学生朱喆嗅到了商机,开始了自己的小生意。
像朱喆这样摆摊做生意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近日,一项针对大学生摆摊现象的网上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过摆摊的经历或想法,超过80%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生摆摊可以培养创业意识,积累人生经验。大部分受访学生支持为大学生摆摊,认为值得一试。
朱喆摆摊卖的饰品
当上老板,酸甜苦辣齐品味
钩编发卡,小黄人娃娃,杯垫.老河口市滨江公园的展台上整齐地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织物,吸引了不少路人。这些面料都是老板钱谦东缝的。疫情期间,钱谦东利用家里的空闲时间学习钩针编织。随着编织技术的提高,她家里的面料越来越多,她萌生了摆摊的想法。
前期对摊位现场交通流量的调查前后用了5天时间,到桌椅的购买,到一夜之间的钩形针织品的生产,钱谦东如愿成为了“小老板”。
7月3日,钱谦东在摆摊第一天就迎来了“开门红”,不到5分钟就卖出了100元附近的商品。渐渐地,摊位前的顾客越来越多,很多顾客都添加了她的微信,在线定制钩针饰品。到目前为止,她只出过四次展位,已经赚了将近900元。
“美女,选择粉色的发夹,这样更适合你的肤色。”晚上9点,在湖北麻城的一个广场前,虎大编辑出版专业的大一新生朱喆正忙着给顾客试穿头饰。她坦言,原来以为这个摊子是家里糟蹋了,出来散散心。但是当她真正成为老板的时候,她绝对不含糊。找摊位,买货架,找货源,定价.到8月初,已经摆摊近一个月的朱喆已经赚了400多元。
与钱谦东和朱喆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安昌林(音译)摆摊有任务。前不久,他带领团队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题目是“传播经济”,他想借助摊位积累实用材料。但在摆摊的十几天里,主打产品芋头始终处于慢动作状态,这让安启林无可奈何。最近准备改变思路,用其他商品的利润来填补芋头的亏损。
钱千东出售自己的原创织品
钱千东亲手缝制的织品
挑战重重,总结方法挣经验
“好几次因为下雨一直没有摊位,出门总是担心下雨。”虽然生意红火,钱谦东告诉记者,天气变化对街边摊贩影响很大,也给她带来了很多烦恼。
更困扰朱喆的是珠宝销售。她刚开始摆摊的时候,生意并不红火,有时候一天只能买几十元。然而,朱喆并没有气馁。首先,他改变了一些流行的风格,并在Tik Tok发布视频来推广它们。为了帮助顾客推荐合适的饰品,她还专门学习了针对不同人群的搭配技巧。父母也为女儿的生意“伤透了心”,不仅为她提供经济支持,还轮流陪她摆摊,这给了朱喆很大的动力。
安长林的摆摊经历充满波折。由于不同小区的摊点管理方案不同,城管人员会不定期上门检查。安长林不得不开始“游击战”模式,改变了
/>安昶霖将摆摊作为创业创新大赛实践项目
收获满满,摆摊为创业铺路
忍受风吹日晒,在街头巷尾大声吆喝,只能换取微薄的收入。在部分人看来,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生意似乎并不值当。受访者小曾就对大学生摆摊行为持否定态度,她觉得现在兴起的摆摊热只是跟风凑热闹,不如做家教或者实习来得有用。
但在不少人看来,经济收益并不是大学生摆摊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摆摊是对他们创业的一次“试水”和历练。将摆摊作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项目的安昶霖说,这次摆摊的经历让他走出了“象牙塔”,真正接触到了市场和社会。从进货、卖货时做的调研,到地摊点的选择,进货前的成本核算,进货的质量、价格、渠道的把关,以及怎样与对手竞争同时保证利润,这些都是他在摆摊中积累的创业经验。
“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销量,还结识了很多同行。”钱千东笑着说,她最大的收获是作品被喜欢的成就感。
朱喆表示,摆摊的经历让一向腼腆的她变得更加自信,“一开始也会有些‘抹不开面儿’,但现在我已经能大声吆喝了。”
采访中,超八成的学生认为,摆摊的好处在于培养创业意识,积累实践经验。他们在摆地摊的过程中,学习到不少与不同人打交道的方法,体验了赚钱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这些在校园里是学不到的。
湖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俊武表示,可以把摆摊作为体验生活、感受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加对社会和经济的了解。但是作为大学生,要更深层次思考地摊经济产生的背景、原因、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性,结合自身专业或特长寻找学习的突破口,认识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最优途径。“我不主张舍本逐末,放弃学业而过早进入社会。”徐俊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