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茂名招聘临时工 创业园已成为产业特色明显

通过整合村内荒地、林地、田地、鱼塘等环境资源,楼子塘村建成了善心公园、综合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乡村文化亭、阅览室、钓鱼台等休闲娱乐场所。

依靠工业

种植和养殖多种方式,帮助摆脱贫困

乡村变美的同时,电白区的产业扶贫也在大力推进。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7538.3万元,实施乡镇级产业项目2个,村级产业项目414个,户用项目551个。

在“公司农民合作基地市场”五位一体项目——广东冯英专业合作养殖协会鹅养殖基地项目中,楼子塘村投入省级扶贫专项资金196万元。龚松林说,这个项目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贫困户人均分红达到1600元。此外,合作社还与贫困户签订了供销协议,提供种苗和技术供农户根据自己的能力采用,长大后由合作社回收,带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1户,周边地区普通农户386户养鹅。“连村支书家也养过鹅”。

去年,楼子塘村的贫困户闫亚田收养了鹅,一批养了700到800只鹅苗,一共养了10批。“你一年能挣几万元。”他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因疫情暂停养鹅,但他并没有吝惜与他人合伙种植的三四亩樱桃果——个,还赚了点小利。最近,他被村里的果农“抢”去给荔枝树、龙眼树喷药杀虫。

“他了解这项技术,准备药物,与一个团队合作,管理着120英亩的果树。四月正是果树喷药的季节。这份工作每天有120元到150元的钱。”楼子塘村支部书记许告诉记者,齐亚田之所以穷,是因为夫妻身体不好,女儿还在读书。不过,他“灵活肯干”,家人在帮助下很快就好了。齐亚田说,今年疫情过去后,他会重新开始养鹅。

当我离开楼子塘村,到达马岗镇双子村时,已经是下午了。天空下着毛毛雨。茂名市财政局第一书记闫妍带记者走进一个刚刚发芽的果园。这是去年底启动的黄金百香果基地,投入省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金30万元。它已经种了十多亩果苗,然后将扩大到20亩。"如果疫情影响了种植,它应该已经结果了."她说,果实成熟后,估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

在种植百香果之前,村里主要的扶贫产业项目是三黄鸡的养殖。养鸡项目占地50亩,实际上是一个大型荔枝园。当地村民签约在果林养鸡。像楼子塘村的养鹅项目,养鸡场不仅有红外线的投入,还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指着一个正在喂鸡的老大哥告诉记者:“这是张,贫困户。去年6月养鸡场加入扶贫行业后,他开始在养鸡场工作,每月收入3600元。他家有两个女儿在读书,其中一个已经考上了大学,是村里贫困户中学历最高的。等孩子们念完了,他们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防止重新陷入贫困

创建可持续项目,吸引村民返乡发展

今年是脱贫攻坚之年。如何有效防止返贫?

在黄强村,100%的贫困户已经脱贫,但冯美美正在考虑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发展扶贫产业不能松懈,要不断寻找和实施新的“造血”项目

在冯梅梅看来,黄强村有3000亩高标准农田,但村民外出打工次数较多,土地浪费率相对较高。“种植项目的落地,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工回村就业;二是可以带动村民返田种植,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未来还可以发展成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创业,对村里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冯美美说,当地村民有晚稻的习惯,她已经计划在6月份采购一批优质晚稻品种,送给村里所有种植户。

>去年底,楼阁堂村的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出列,村也已退出贫困村。“返贫风险?村里的贫困户还真没有。”龚松林自信地说。村里的养鹅项目每年有分红,“这一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试行不按平均分配,而是对劳动力弱、人均收入少的困难家庭进行倾斜。”龚松林认为,“原来的分红就是大锅饭,家家都一样。现在不能再吃大锅饭了,不然会让一些人产生依赖的心理,同时也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得到足够帮助。对已脱贫的家庭适度少给一点,还有困难的就多给一点。”再说就业方面,电白是“中国建筑之乡”,村民外出务工选择非常广,工钱也不少,就业不成问题。只有不想出去的或者是其他原因不能出去的人,才会留在村子里打一些临时工,村里也有很多公益性岗位可以提供。


助贫脱困


贫困户以前哭唧唧,现在笑眯眯


有房,有车,在家看电视,出门遛遛狗……这就是74岁的五保户叶家强如今的生活。


叶家强是冯梅梅的结对帮扶对象,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他家的危房改造成了1房1厅、带洗手间的新房,接通了电视和网络。记者到达村里那天,冯梅梅恰巧拿到了一批捐助的电视机,给叶家强送了一台过去,还当场帮他把电视机调试好了。叶家强开心地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有得吃,有房子住,什么都齐了。”在叶家强家里,最亮眼的就是停放在客厅里的一辆崭新摩托车,他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新买的。要不是政府这样的帮扶力度,我是不可能买得起摩托车的。”


如果说叶家强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楼阁堂村贫困户梁木生家现在的生活则让人看到无限希望。


梁木生今年59岁,大儿子身体残疾,还有两个儿子在读书。精准扶贫之前,家里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和她在家务农的收入,生活确实困难,住的房子是用板子搭起来的,“热得很!身上又很多病痛,很辛苦的。”


扶贫之后,家里每年各种产业分红收入就能过万元,两个儿子读书还有教育补贴。她自己除了种水稻、龙眼和荔枝,平时还帮村里打扫卫生,家里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了。2018年,她家搬进了新盖的两层楼房,“住上新房子,精神都好多了。”梁木生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小儿子已经读高中了,二儿子考上湖北的大学,学的是医药专业。两个儿子不仅成绩好,而且非常懂事,很孝顺。“他们在家的时候,一有时间都会帮我做各种事情。”梁木生最欣慰的是,“看到孩子们以后会有前途,就感觉很开心了,家里以后会慢慢地越来越好的。”


村支书许日光说:“以前我到贫困户家里,大家都是哭唧唧,现在到每一家都是笑眯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而梁木生家是脱贫最有代表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一年变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