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胜任力模型名词解释,创业胜任力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员工胜任素质模型

组织管理中的胜任素质(Competency)又称能力素质,是指驱动员工做出卓越业绩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自我意识、特质和动机等素质的集合。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模型结构、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维度、行为等级等。然而,一个简单的能力模型可以被描述,而没有模型结构或行为等级。以下是华为领导模型的结构和一个企业的能力模型指标的例子:

此外,胜任力模型还有一些配套材料,如宣传手册、应用手册等。根据实际应用,胜任特征模型有多种形式。精准的胜任力模型还会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将指标分为高、中、低三类。如果用于人才评价,不同的重要程度代表不同的评分权重,常用于内部人员的能力盘点。而简化后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行为描述上没有层次,只有指标和维度的定义,也是用行为语言来描述的。简化的能力模型通常用于外部招聘。

2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价值

员工胜任力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和员工

发展、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能力素质模型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中的关键环节,它将企业战略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紧密连接,避免脱节。实践证明,胜任素质模型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组织的竞争力,还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1、在招聘录用中的价值——选人有依据


胜任力模型统一了企业的人才语言,对同类人员使用同一套标准进行衡量。避免出现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当企业有了胜任力模型这种行为化的人才标准,也就意味着可以对人的能力进行统一、准确和客观的衡量与评价,为人才测评、人员的使用、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企业实施招聘的基础,如果仅对岗位的组成要素,如岗位性质、特征、职责权限、劳动条件和环境进行分析,将很难识别岗位的胜任特征要求。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研究岗位要求的与优秀绩效表现相关联的特征及行为。工作分析结合胜任特征及其行为表现定义了岗位的任职资格,使胜任素质模型具有了较强的绩效预测性,从而为企业招聘与录用人员提供参考标准。




  • 录用决策

企业招聘之难在于识别应聘人员的潜在素质,即如何从应聘人员过去的工作表现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以应聘人员的知识、技能及经验背景等外在特征作出录用决策,缺乏对应聘人员未来绩效的科学判断与预测,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基于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的招聘与甄选,旨在从应聘人员过去经历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其潜在素质(能力素质是其深层次特质,不易改变),分析其与应聘岗位胜任能力的契合度,并预测其未来工作绩效,从而作出录用决策。




2、在员工培训中的价值——培养有目标


企业实施培训是为了帮助员工弥补不足、提高岗位胜任素质,从而使其达到岗位要求。培训的首要环节是科学、合理地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只有结合员工和岗位的实际培训需求,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规划。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培训系统,可以发现员工的不足,强化其优势并激发其潜能,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核心技能。这样有的放矢的培训,不仅能开发员工的潜在素质,还能为企业储备具有核心能力素质的人才。




3、在绩效考核中的价值——绩效有导向


绩效考核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绩效考核指标并设定相应的绩效标准。其中,考核指标指关系到员工工作产出的关键项目;绩效标准是对员工在考核指标项目上的行为表现应达到的目标或程度的描述。


胜任素质模型区分了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员工的行为表现差异,这就为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标准及目标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和支持。以胜任素质模型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和执行岗位任务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4、在薪酬管理中的价值——薪酬有激励


薪酬的影响因素包括岗位、能力、绩效三方面。岗位的市场价值和内部价值评估决定了岗位所处的工资浮动范围,绩效决定了个人绩效工资的多少。能力高者在担任了不同级别的岗位后岗位基本工资所处的区间范围相应就不同;在同一岗位上任职的不同人员的个人基本工资落在区间内的哪个点上,也会与其能力差异关联。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薪酬体系设计,有利于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的素质。它能为员工职业生涯铺设多条通道,如技术型通道、管理类通道等,可以帮助员工提升核心专长和技能,还可以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5、在人才测评中的价值——努力有方向


人才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工作绩效等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综合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它能依据人才测评的目的和要求对被测试者进行更为客观和准确的鉴定,并将鉴定的结果以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表示出来。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才测评通过对测试岗位的深入量化研究,判断出岗位所需的关键胜任能力,在人才测评实施中对关键胜任素质做出质和量的解释;同时,对各种胜任素质分配相应的权重,针对关键胜任素质开发出相应的测评试题,从而保证人才测评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6、在员工发展中的价值——职业有规划


员工发展可定义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它是根据员工的个人性格、兴趣等内在特征结合组织环境等因素规划未来的发展通道。通过开发胜任素质模型,对员工的胜任潜能进行评价,帮助员工了解个人特质与工作行为特点及发展需要,指导员工设计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发展计划过程中对员工提供支持和辅导。这样不仅能帮助员工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也能促使员工努力开发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技能和行为,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经营战略之间的协同,达到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


素质模型不仅通过职类、职种的建立为员工提供了多种发展通道选择,而且提供了员工素质的分析标准,为合理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3


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步骤




1、明确战略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总指导方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首先分析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研究企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提炼出企业要求员工应具备的胜任素质,最终构建出符合企业文化及环境的胜任素质模型。




2、确定目标岗位


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往往与组织中的关键岗位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时应首先选择那些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岗位作为目标岗位,然后分析目标岗位要求员工所应具备的胜任素质特征,最终构建出符合岗位特征的胜任素质模型。




3、界定绩优标准


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界定绩优标准的基础。通过对目标岗位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全面评估,区分员工在目标岗位绩效优秀、一般和较差的行为表现,从而界定绩优标准,然后再将其分解细化到各项具体任务中去,最终识别任职者产生优秀绩效的行为特征。




4、选取样本组


根据目标岗位的胜任特征,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随机抽取绩效优秀员工(3~6名)和绩效一般员工(2~4名)作为样本组。




5、收集、整理数据信息


收集、整理数据信息是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核心工作,一般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数据库、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来获取样本组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并将获得的信息与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




6、定义岗位胜任素质


根据归纳整理的目标岗位数据资料,对实际工作中员工的关键行为、特征、思想和感受有显著影响的行为过程或片断进行重点分析,发掘绩效优秀员工与绩效一般员工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反应及行为表现之间的差异,识别导致关键行为及其结果的具有显著区分性的能力素,并对识别出的胜任素质作出规范定义。




7、划分胜任素质等级


定义了目标岗位胜任素质的所有项目后,应对各个素质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并对不同的素质等级作出行为描述,初步建立胜任素质模型。




8、构建胜任素质模型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环境及目标岗位在企业中的地位,将初步建立的胜任素质模型与企业、岗位、员工三者进行匹配与平衡,构建并不断完善胜任素质模型。




国外在能力素质模型的设计上已经非常成熟,目前不少咨询公司也有国际知名企业的素质模型以及素质辞典,但不论是现在流行的18项或27项能力素质库,都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现在很多企业在进行能力素质模型的设计,设计的过程和搭建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各个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价值观、行业特性、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内部运营等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构建适合本企业的能力素质模型。切不可照搬他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