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企业家三要素包括 通过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先生在湖滨大学第二届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企业家的创造力,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三种创造力,他称之为创造力的“三要素”,并进行了详细阐述。全文附后供读者阅读。

马校长、同学们、来宾们:

在湖滨大学第二届开学典礼上,我祝贺在座的所有学生进入这样一所新的教育机构。去年的今天是湖滨大学的第一届开学典礼,我也参加了。今天不仅是开学典礼,也是湖滨大学的校庆。

今天我借此机会讲一个观点,希望对在湖滨大学学习的同学们有所帮助,那就是要区分企业管理和创业,区分管理者和企业家,区分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我们在重视企业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大力提倡创业精神;我们在鼓励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同时,也要尊重优秀企业家。

现代工商管理教育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大多数学院被称为商学院。二战后建立的大多数学院被称为“管理学院”。在中国,80年代建立的学院大多被称为“管理学院”,而近年来建立的学院大多被称为“商学院”。不管叫什么,关键词是“管理”,使命是企业管理教育。

近年来,全球工商管理教育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都是传统“管理”概念的延伸。第一个延伸是从管理到领导。管理与领导有关,但也有区别。对两者区别的经典解释是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对;领导正在做正确的事情,”他的意思是,管理层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而领导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根据他的解释,管理更多的是高效执行,而领导更多的是确定正确的方向和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力教育是一种关注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的教育。

第二个外延是从企业管理到创业、创业。企业管理与创业或创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管理就是正确做事,那么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做新的事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用新的方式去做事情。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总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而管理不一定如此。因此,创业或创业教育超出了传统管理教育的范畴。

从经验来看,好的企业经理不一定是好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有企业家精神。因为管理好企业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并不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上,而是要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产品或生产工艺,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

举个例子来说明好的管理者和好的企业家的区别。乔布斯作为企业家创立了苹果。然而,在1985年,他被他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了,因为他不是一个好的经理。接替他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斯卡利是一位优秀的经理,尤其精通营销管理。但他不是一个创业型经理。1997年乔布斯回到苹果后,他的商业管理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成为了一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管理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和创业真的不一样。

事实上,苹果的例子并不是特例。过去两周,我邀请了硅谷风险投资家、畅销书《从0到1》的作者彼得彼得泰尔(Peter peter teale)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授一门一学分的课程:创业思维。他在两周内做了六场演讲,其中第三场演讲的题目是“反管理”,意思是“反管理”。他正在谈论企业家精神和管理之间的区别。他是一个彻底的

硅谷人:从小长在硅谷,在斯坦福大学读本科和法律,在硅谷创建PayPal,投资Facebook,建立创投基金Founders Fund(创始人基金)。根据他的经验,他说硅谷企业按照通常的标准衡量,管理水平并不怎么样。但是硅谷是创业创新最集中、最成功的地方。他在课中详细说明,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有一系列不用于企业管理的元素。


我理解马云创办湖畔大学的初衷,并不是想办传统意义上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而是要办一个新型的挑选、培育企业家的学校。这个学校也不仅仅是传授通常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育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我参加了湖畔大学第二届学生的最后一轮面试。你们在坐的有幸被最终录取,主要不是因为你们的管理水平有多高,而是你们的创业经历和对企业家精神的崇尚。



在我看来,企业家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企业家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创造性: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我称之为创造力的“三要素”。创造性精神是一种创造性心态,或称“心智模式”,英文叫mindset。创造性心态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创造性思维不是通常的思考,而是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英文叫think out of box,就是跳出框子的思考。创造性能力是指能把创新事干成的能力,包括把创造性思维转换为创造性行动时必须应对的方法,比如面对失败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能力等。


下面我来具体讲一讲创造力三要素的内含。


第一,创造性精神是这样一种心态,首先表现在“想什么”(what to think)。具有创造性心态的人总是想与众不同的问题。比如,一般人创业时就是想建公司。上个周末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马云和扎克伯格对话专场上,他们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创业时首先不是想建公司,而是想与众不同的使命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什么。想什么是一种选择,这个选择表明了一个人的心态。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人,就是选择了想其他人不想的问题,是那些看上去太显而易见而不愿意去想的问题,或是那些看来太遥远不可及而不敢去想的问题。马云想的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扎克伯格想的是要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连接起来,埃隆·马斯克想的是把人类送上火星,而且还要在火星上建城市。


去年10月我在清华经管学院与马斯克对话。马斯克本科学习商科和物理学双学位。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他说,在大学中学习的物理学原理让他在创新创业时最为受益。他说,物理学第一原理,也就是“追究最原始假设”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人们通常的“类比”思维方式,帮助他做原始创新,包括去造火箭。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就是想什么的不同。一种是追根究底去想最基本的元素,一种是寻类似找捷径的办法。原始创新和边际创新的差别就在这里。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怎么想”(how to think)。创造性思维与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维不同,创业家们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比如针对IBM的座右铭“Think”(思考),乔布斯为苹果设计的广告词是“think different”,就是“不同的思维”。马斯克则从量子力学中受到启发,特别推崇“counter intuitive thinking”,也就是“反直觉思维”。蒂尔则非常强调“contrarian thinking”,就是“逆向思维”,即与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这三种提法:“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虽然说法不同,都是创造性思维。


蒂尔在斯坦福的本科专业是哲学。在《从0到1》这本书开头第一段,他提出了他面试雇员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他是要你举出你与绝大多数人看法不一样,但你的看法是真理的例子。两天前我同他在清华的对话中,他特别解释到,逆向思维不是在多数人想法的前面加一个“负号”,这种“反着说”并不是“逆向思维”,因为这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的思考。“逆向思维”要想别人没有思考过的另一个维度,要思考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领域。他举例说,当别人都在讨论技术问题时,你要提出商业模式问题;当别人都在商业模式上纠缠的时候,你的思维应该更多集中于技术创新方面。


第三,创造性能力是“怎么干”(how to do)。光有新的想法还不够,还要有把创新事干成的能力。干创造性的事不同于干常规性的事,失败是常态。所以,面对失败的能力,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在挫折中调整自己的能力,都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创业者通常乐观,而且过于乐观。如果客观上只有10%成功的可能性话,创业者则会认为自己在成功概率超过50%。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一次就具有超过50%成功的概率,而是因为他们在失败后具有能力学习和调整,最终成功的概率超过50%。这样才能提高把创新的事干成的可能。


培育创造性能力是湖畔大学的巨大优势,因为同学们身处在阿里巴巴之中,有机会直接聆听创业者们的实战经历,包括失败的经历。马云曾反复讲,商学院教的都是企业如何成功,而在湖畔大学主要从企业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是一种能力,这是创业教育与管理教育的重要不同之处。创造性能力的学习还可以出自意想不到的地方。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olevey)在上周末中国发展论坛上演讲,就举了阿里巴巴蔡崇信的例子。蔡总是耶鲁的本科和法律毕业生,当问到他耶鲁的哪一门课对他日后影响最大时,蔡总的回答是爵士音乐课。正是这门课启发他如何协调,如何把控。怎么干,既可以从失败中学,也可以从音乐和艺术课中学。


综上所述,用创新的方式回答“想什么”,“怎么想”,“怎么干” 这三个问题,就是培育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过程,就是培育创造力,培育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这是创业教育应该做的事。可惜的是,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教学责任,学生以掌握知识点为学习目标。这并不错,它们对管理企业也有用。但是这并非培育创造力、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精髓。


湖畔大学有别与传统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它主要不是管理教育,而是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来湖畔大学授课的人,有创业家,还有标致性的创业家,比如在座的柳传志先生。湖畔大学的校董和保荐人中,也大都是创业家。我希望同学们在这里,把培育创造力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特别重视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育。我并不是说管理不重要。我是说创业和企业家精神,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管理。而我们的湖畔大学,是以培育创业和企业家精神为使命,这正是这所新型教育机构的创造力所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