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14日电社区教育进农村——四川依托广播电视大学资源,培育新型农民,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
新华社记者卢庆福
在四川省容县刘佳镇天邦果品合作社的果品仓库里,社员们正忙着在“气氛”中对新采摘的橙子进行保鲜,销售经理俞中正忙着联系销售事宜。
“气调”保鲜是返乡农民工余忠通过社区教育学习的一项水果空调保鲜新技术。于忠告诉记者,用这种技术保鲜的水果不仅保质期长,而且环保健康,所以卖得很好。
四川是一个农民外出打工的大省。近年来,返乡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引导他们就地创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四川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资源,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向农村开展大规模社区教育。
“通过社区教育的培训,余忠不仅掌握了新的保鲜技术,还成为了柑橘销售的‘大师’。他的客户遍布全国,他还把合作社的成果卖到东南亚。”刘佳镇副镇长刘进荣告诉记者。
在大窝坡村,记者见到了50岁的种植园主谢广忠。他用老手抓住记者说:“我去年赚了60万,希望今年能赚180万。”
三十多岁的谢广忠在外面打工,十几年在外面挣不了多少钱。偶然参加了荣县社区学院在村里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后,就失控了,每次培训都必须到场。掌握了某些技能后,他决定将所学付诸实践。
前年,他把260亩地转让给大窝坡果场,对柑橘进行高接换种改良。去年我赚了60多万元。他尝到了甜头,转让了大窝坡村、来龙村、八角村等400多亩果园。“按照今年的市场预估,今年产值可达300万元,成本可赚180万元。”谢广忠说。
近年来,容县依托县社区学院(电大)资源,在镇村设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村设立培训站,为村民组织各种培育和营销技能培训。容县副县长倪志勇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很明显。不仅出现了像谢广忠这样的大种植园主,还出现了以于忠忠为代表的营销专家。”
据了解,目前,农民热衷于学习各种实用技术。“每次训练,教室里都挤满了人。荣县农村正在形成学习型社会,新型农民不断涌现。”容县教育局局长易告诉记者。
社区教育已经进入农村,容县只是四川的一个缩影。在广元市苍溪县龙山镇荀子村,返乡农民工赖青雪通过社区教育学习种植技术,带领村民种植优质红心猕猴桃。仅去年一年,全村人均增收3000元;来自绵阳市盐亭县黄店镇永寿村的村民邓兴阳回到家乡,通过社区教育学习了农耕技术,在当地开办了农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