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乔布斯合伙人故事,乔布斯的创业伙伴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乔布斯的传记,乔布斯和斯卡利之间的恩怨大家早就知道了。时间到了。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作为对乔的纪念。

乔布斯是一个成功的少年。他很早就创立了苹果,并将其推向市场,但后来经历了波折。苹果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乔布斯的成长史。我们将这段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斯卡利参与了前两个阶段。

阶段一:乔布斯识人善用,三顾茅庐请来斯卡利

1981年8月12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推出了一款型号为IBM5150的新型个人电脑。在此之前,PC市场几乎被Apple II垄断,IBM5150迅速抢占了苹果近四分之三的市场。

1983年1月,为了对抗来势汹汹的IBM,苹果推出了一款新的个人电脑——Lisa,被称为“乔布斯的女儿”。Lisa是世界上第一台配备鼠标并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作为历时3年打造、耗资近5000万美元的乔布斯的心血结晶,Lisa在技术上几乎挂满了市面上所有的个人电脑,甚至为后来windows 1.0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此外,关于丽莎的名字,乔布斯坦言,“显然是以我女儿的名字命名的。”。

真是一家别出心裁的精品店,价格已经高到令人望而却步的1万美元。相比之下,售价2888美元的IBM5150似乎是更好的选择。最终,Lisa的销售情况极其惨淡,成为了一款不会引来太多掌声的悲剧产品。

市场份额被占领,新产品销售惨淡。连续的失败让乔布斯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公司越大,经营就越难。他们还是“小男孩”,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公司。现在苹果迫切需要一位合格的经理带领公司走出泥潭。

约翰斯卡利,当时市场上的商业天才,无疑是最佳人选。

乔布斯个人喜欢的约翰斯卡利是一个真正的商业天才。在获得美国最古老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他几乎在一眨眼的时间里就攀上了事业的巅峰。38岁成为百事可乐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裁兼CEO,是因为他将百事可乐从二线软饮料品牌推向一线品牌,硬生生从行业龙头可口可乐手中抢下市场份额第一。

斯卡利作为乔布斯的狂热粉丝,应该很乐意接受乔布斯的邀请。然而,斯卡利毕竟是一个商人,让他放弃在百事可乐创造的行业奇迹,追随一个偏执的疯子拯救一家遭遇滑铁卢的公司,但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犹豫。乔布斯连续四个月拜访斯卡利,但斯卡利没有松口。就在斯卡利准备拒绝的时候,乔布斯说了一句话“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这句话点燃了斯卡利失落已久的心,最终同意了乔布斯的邀请。

1983年4月,斯卡利正式出任苹果CEO,踏上了麦金塔产品研发上市的大船。斯卡利加入了

,快速稳定住了AppleII的市场,重新夺回被IBM抢占的市场,保证了公司有稳定收入,从而让乔布斯能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Macintosh的研发。


乔布斯有了斯卡利的支持,自然有了底气。1983年12月乔布斯在IBM logo下留下那张颇为狂妄的照片,正式向IBM“宣战“。


至此,斯卡利对于当时的苹果来说无疑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带领公司一扫之前的颓势,继续个人电脑市场。乔布斯和斯卡利的“蜜月期“也正式开始。




阶段二:乔布斯独断专行,被斯卡利挤走

1984年对苹果来说是变革的一年,为了再次对抗IBM PC 而推出的Macintosh电脑于一月上市,同时在超级碗播出了著名的《1984》广告, 就是一个少女拿着大锤抡老大哥的那个广告。1月24日,这款产品以一种非常乔布斯的方式向世人揭开面纱,它竟然“开口”说话了:“嗨,大家好,我是Macintosh。能够从那个袋子里钻出来真是太美妙了。我现在还不太习惯对着这么多人讲话,但我要与你们分享一句至理名言,这是我第一次遇见一台IBM的大型机时想到的:不要信任一台你提不动的计算机。”


在Macintosh发布的第一个季度里,作为一款跨时代的产品,集简洁快速一体化于一身的Macintosh,其销售情况非常的良好。根据乔布斯亲口说:这个季度总共卖出了7万余台。这可以说是乔布斯联手斯卡利后的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是斯卡利强大的营销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所带来的结果。乔布斯过分乐观地估计,Macintosh将在当年卖出50万台,每月将会卖出8万余台。于是他劝说斯卡利,将Apple II的资源挪用过来放手一搏,扩大投资增加产量。


想法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Macintosh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月销量只有2万台,这和乔布斯的设想失之千里。虽然Macintosh使用的是新一代的图形操作技术,比IBM PC领先一代,但是它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内存容量太小,二是应用软件太少。也就是说,它奢华且高级,但是没法正常使用,它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玩具。针对目前的这种情况,并非没有人提醒过乔布斯,但是由于那个时候的乔布斯对自己的想法自信到了极点,他自认为自己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乔布斯的挚友、市场部负责人麦克·默里如此形容乔布斯:“史蒂夫所做的市场调查就是每天早上看一看镜子里的自己。”


那斯卡利呢?作为公司的CEO难道就看着这样的情况发生吗?前文我们有提到过,斯卡利是乔布斯的狂热粉丝,同时也是乔布斯邀请进公司的。虽然斯卡利名义上是公司的总裁,实际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乔布斯的手里,本来很多需要向斯卡利汇报的工作,都要到乔布斯那里汇报。斯卡利对乔布斯这种越权的行为很是恼怒,但由于初来乍到,斯卡利还是容忍了乔布斯的一意孤行。就像公司内部高管说的,“我们雇佣斯卡利是来教乔布斯工作的,现在倒好,竟然是乔布斯在教斯卡利工作“,当时乔布斯虽不是CEO,但俨然成为公司的实际总裁。然而,斯卡利的忍让并没有让乔布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甚至越来越严重。


不久,苹果公司宣布历史上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被迫裁员1/5。一向自信的乔布斯面对如此狼藉的局面,也多少有些束手无策。随后,公司管理层发现很多原因都是乔布斯的一意孤行和固执己见导致的。这时,斯卡利也意识到,想要重振苹果公司,公司需要有一个正确带领公司前进的管理者,这个管理者明显不是乔布斯,他们必须要对乔布斯有所动作。


于是,斯卡利不再听从乔布斯的“呼来喝去”,而是公开指出乔布斯的一次次决策失误,他要让乔布斯知道现在他才是苹果公司名副其实的CEO。然而乔布斯却频繁地触碰斯卡利和公司管理层的底线,罢免市场部主管,私自发布广告《旅鼠》等。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失误让斯卡利看清了乔布斯的真面目:充满激情但固执己见,魅力超凡却又一意孤行。


最终在1985年,乔布斯与斯卡利从工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最后乔布斯以失败告终,并离开了苹果。乔布斯虽是一个创业奇才,但他的能力都用在了研发上,并没有在管理方面放过多的心思。公司需要的是一位合格且正确的管理者,当时的乔布斯显然没有办法成为这样一个角色,从苹果的黯然离场也是必然。




阶段三:乔布斯修炼有成,带领苹果从优秀到伟大

从1985离开到1997回归的12年间,乔布斯在外创立了NeXT电脑公司,目的是为了和苹果竞争,虽说最后 NeXT还是失败了,但乔布斯却仿佛经历了整整一个轮回。如同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所说:“我当时没意识到,但事实证明,被苹果开掉是我这辈子最好不过的事。成功带来的重担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出发一身轻。我解放了,得以进入我生命中最具创造力的阶段之一。”NeXT生产的机器上体现了其创造力,并且它在技术上无法挑剔,但其定价略高导致销售缓慢,不过其开发的系统为微软的Windows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他买下了皮克斯,通过与好莱坞的艺术家们合作开启了3D动画电影时代,还帮助迪士尼摆脱了破产危机。此时已经可以证明乔布斯将他的商业、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将自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企业经营者。


而苹果公司呢?离开乔布斯的苹果在斯卡利的带领下困难重重,斯卡利于1993年卸任,结束了在苹果长达10年的任期。由于缺乏创新每况愈下,以至于陷入破产危机,甚至在最后考虑使用微软的Windows系统。乔布斯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找到了当时的苹果CEO,希望他采用NeXT的操作系统。加之苹果的董事会也纷纷要求把乔布斯请回苹果,最终苹果以收购NeXT的方式使得乔布斯回归。回归时的乔布斯并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带回了他在NeXT的左膀右臂,一个是负责软件的特凡尼安,一个是负责硬件的鲁宾斯坦。回归后的乔布斯也重用了苹果内部的设计大师乔纳斯艾维,并挖来了精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蒂姆库克。有了软件、硬件、设计和运营各司其职的四驾马车,乔布斯从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了战略发展上。


当1997年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的时候,比尔盖茨是这样评论他的老对手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回来,他知道他没有机会赢。”但是,比尔盖茨显然低估了这位经历了惨败的对手。回首乔布斯12年颠沛流离的二次创业之路,真正最宝贵的资产是乔布斯本人的历练。乔布斯从那个年少轻狂、单打独斗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并塑造了一个核心团队。




结语


现在我们再看这段历史,乔布斯和斯卡利的恩怨其实就是公司角色上的转变。


1983年苹果在受到IBM的冲击和新产品的连番失利下,公司需要一位合格的管理者带领公司前进。


1985年苹果在市场回暖,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显然已经不够了,公司需要一名“正确”的管理者出现,需要做出重大变革,确保公司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1997年苹果再次遭遇滑铁卢,这时乔布斯在外磨练了12年,从一个偏执的天才历练成为一名成熟的管理者,带领公司走向伟大。


如今看来,评价乔布斯和斯卡利当初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无论是苹果还是其他公司,需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找到适合的管理者领导公司前进。同时这名最高管理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在更长的时间里适应公司的发展。




主编:谦启咨询 | 陈勇


出处:谦启管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