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记者鲁美
“我以前也是一个穷人,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努力工作致富的机会。我们一定要饮水思源,跟党走,经营好企业,多交税,多解决就业,多做慈善。”浙商协会顾问、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他对“共同富裕”这一话题的思考。
6月3日,在浙商协会指导下,由浙商协会新媒体委员会主办的“共同富裕理念与企业家导向——2021圆桌对话”在杭州举行。活动围绕浙商集团与“共同富裕”理念的关系、实践、社会责任等话题展开。
浙商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执行主席张峰对《www.thepaper.cn报》记者表示,共同富裕是一个宏大而简单的话题,浙江和浙商有权就这个话题发言。“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为浙江改革开放的第一主角,浙商是推动共同富裕最有力的践行者。”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创造者“进化”为财富分享者,努力成为“张式”的社会企业家,是现场企业家达成的共识。
事件
浙商发展历程带有典型“共富”基因
浙商是中国人数最多、人均企业家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商人群体。浙江省省长郑栅洁4月26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浙江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3月底,浙江共有市场主体816万户。按现有常住人口计算,八分之一的浙江人是老板。”
“大量浙商的背后,说明浙江的民营经济是真正的‘老百姓经济’。——平凡而不起眼,但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它最终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并生成具有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在浙江,脱贫致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动,而是一场‘人民战争’。”财经作家、《论文》副主编、浙江省商会新媒体委员会轮值主席胡宏伟在致辞中表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典型的“共享财富”基因。
《华尔街日报》了解到,许多现在身负巨额财富的浙商都是靠底层穷人创业的。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浙商80%是农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
以浙南城市之一的温州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有些人的贫困程度,还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的。当时国家级贫困县文成做了调查,说卖孩子卖女人卖老婆的有104户,缺口粮半年以上的人口占全县35%。因为贫穷和痛苦,温州人一看到改革第一线的曙光,就蜂拥而至经商办厂。生成显示出惊人的活力。浙江的改革是来自贫困的绝地反击。
“我们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第一批致富的人。没有党给我们机会,我们还是穷。”宗慨叹。
宗说话了
“从利己出发的利他实践”
宗后卿说,他创业时的目标是自己和家人吃穿住好。财富积累后,他的观念逐渐改变,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有领导才能带动别人致富。
“我们每年为员工增加收入,每月奖金4000元,按利润比例增加。年底还发放年终奖和分红,再发放有特殊贡献的专项奖励,积极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宗认为,让员工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是
“共富”的一种形式。此外,娃哈哈集团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累计慈善捐赠超6.5亿元,在全国援建23所希望小学;去年以来的防疫阻击战,累计捐赠现金及物资3100余万元……
宗庆后的共富实践是浙商群体的典型代表和榜样。胡宏伟认为,浙商在初期大多遵循了市场规律,或抱着自身脱贫的愿望,随着时代发展,一步步从“自发”走向“自觉”,带动其他地区、人群共同富裕,“从利己出发,但最终实践结果是利他。”
浙商“共富”路径演化至3.0
“不但要树立共富的愿景,更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在演讲中表示。

刘亭发言
他认为,浙商应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一是做大财富蛋糕,发展好浙江民营经济、生态经济、数智经济、人文经济四大特色主体经济形态;二是参与合理分配财富蛋糕,即“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三是在确有余力和发自内心的情况下,多从事公益和慈善事业,担当更多社会责任。
圆桌对话中,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副总经理危刚、杭州菜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彩虹等企业代表,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进行了交流。
对话中,与会专家还总结出浙商的“共富”路径进化:1.0时期,通过开办企业、专业市场集群,为当地就业、税收作出贡献;21世纪初的2.0时期,开始出现工业园区形式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与“涌浪式”往外溢出;如今进入3.0时期,脱贫路上的互联互通,如通过数字经济拉动大山深处农副产品销售,将一个个远隔千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细胞连接起来,释放出化学效应。

胡宏伟发言
“越来越多的浙商正逐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拥有者向财富分享者‘进化’,努力成为‘张謇式社会企业家’——这正是‘共富’坐标下浙商的方位所在。”胡宏伟表示。
责任编辑:张军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