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2021年1月4日,广东省韶关高新区推进科技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发布“三地六大板块”科技创新孵化载体近20万平方米,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机遇,吹响绿色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集结号”。广东韶关高新区管委会依托观兆大厦打造国家级孵化器,为人们创造空间,帮助电子信息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这是韶关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2019年,韶关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按照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韶关市立足北部生态开发区定位,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同时,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首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双区”建设的机遇,加强交通互联、产业共建、体制机制对接,有效融入“双区”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2020年前三季度,韶关地区生产总值达991.07亿元,同比增长2.3%。
加快融入“双区”建设。一是加快交通一体化。邵昕高速公路、韶关丹霞机场、韶关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韶关市三区、翁源县、新丰县纳入广州都市圈,基本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与广州港集团合作建设韶关港,实现1000吨级运输船舶从大湾区港直达韶关港。二是推进产业对接。深圳华为数据中心、深圳宝能旅游物流等龙头项目落户韶关。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广州高校纷纷在韶关设立新的研发机构。韶关市34家企业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三是实现机制一体化。韶关新区作为对接“双区”的先行区,在交通、产业、科技等方面开展合作。“广韶城”“深韶对接”“莞韶对口帮扶”加快推进,为韶关南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韶关市深入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和产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以钢铁、能源、有色冶金、烟草等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新兴产业为新的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并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57981.7797979895 SISG智慧中心实现了钢铁生产、能源生产的大规模集中管控、无边界协同、大数据决策。 华少数据谷、华南数字谷(一期)落户“华南数字谷”大数据园区,成为全省九大数据中心之一。“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诸暨”四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提高科学能力
在北方筑起生态屏障。韶关市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城市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实施分类控制。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建设。韶关市积极配合广东省开展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29.5万亩,投入10亿元实施2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有林地面积12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19%,森林蓄积量9260.5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韶关市商事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数字政府”改革全面推进,“一门式一网式”系统延伸到所有镇村,“全市通办”服务、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100个、40个工作日内。下一步,韶关市将继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设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建立三张清单和五大基础数据库,完善“粤省事”和“粤商通”韶关专版,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全程电子化和网办、全流程“证照联办”“一网通办”,推动实现更多“秒批”和“无感申报”。
数据来源:韶关市发展和改革局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3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