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语:科学技术将使国家富强,科学技术将使国家强大。科技如何赋能千行百业?第五届世界浙商上海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在“科技创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对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指出,纯科学是‘道’,与文化思想直接相关。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技术是“艺术”,会与“道”结合,“艺术”是“道”的应用,会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表示,科学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应用科学是长在土地上的树,技术是树上结出的果实。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可能会走弯路,但不创新必然是死路。
“纺织大王”神州国际董事长马建荣;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冯庆峰;之江生物董事长邵俊彬;和优科德创始人季昕华分享了他们在企业创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方面的见解和经验。
对话场景
近日,第五届世界浙商上海论坛暨2020上海浙江商会年会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和企业家围绕“日出而生:凝聚、赋能、成长”主题,举办了一场思想盛宴。
在《扎根:技术赋能》一节中,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与浙商畅谈”,与申洲国际董事局主席马建荣,优刻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之江生物董事长邵俊斌,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探讨“技术创新与赋能的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作为学术流派,做了精彩点评。
如果科技繁荣,国家就强大。如果说科技是光,那么科研最前沿的科学家和技术创新第一线的企业家就是‘追光者’。这一轮对话邀请了五个人。他们都有‘传奇’——。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位高分子科学博士、分子诊断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R&D领军人物,还有深耕纺织行业30年的“纺织人”。
以下是对话记录:
30多年前,小平同志在叶国标:,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博弈之后,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痛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把创新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强国建设。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劳动力就业和90%的企业数量。在国家创新战略和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今天,我们有幸拥有四位浙商。第一位是上海之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俊彬.
自2005年创立,在浙江起步,在浦江兴盛的之江生物,专业从事基因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当手足口病,
作为一位70后医学博士,作为分子诊断领域的技术专家和企业研发带头人,邵俊斌凭借专业素养、技术创新、战略眼光,让之江生物在短短15年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特别是在疫情初期,他敏锐把脉前沿技术领域,带领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请邵董谈谈,在疫情发生后,之江生物如何第一时间推出核酸检测产品?在技术创新、技术积淀、技术储备方面,之江生物有哪些成功经验?

之江生物董事长 邵俊斌
邵俊斌:我来自之江生物,是之江生物的创始人。我们企业是做什么的呢?现在有一个名词大家已经不再陌生——"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分子诊断最基本的技术手段,从新冠疫情初期到全球防疫阶段,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2020年1月11日早上,我们看到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于是我马上组织召开公司研发会议。企业研发通常是"721战略",即70%的人干现在的事,20%的人干明天的事,10%的人干未来的事。我说你们把所有研发工作都停下来,现在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赶紧研发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
对于传染病来说,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周期非常长,只有诊断试剂的产品最有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打造出来。作为首批研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企业,之江生物既感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有了产品之后,我们又遇到了难题,怎么把产品运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疫情初期,交通、运输不通畅,供应链出了问题,没有原料,连包装用的纸质材料都很少。所幸我们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解决了供应链上企业复工复产的问题。
去年2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之江生物,实地调研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研攻关情况,深入听取专家和科研团队的意见建议。
2月8日,接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紧急支援疫区的通知后,之江生物一夜成军,在24小时内集结了精干的11人技术支援小组,带着重达12吨的物资奔赴湖北。物资中包含了十台Autrax全自动核酸检测设备,它们被安装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将人工检测升级为系统化、自动化检测。
在国内尤其是武汉疫情告一段落后,我们又紧急启动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系。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这类产品,这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很容易及时得到,但发展中国家缺乏技术力量,这次我们通过世卫、联合国把产品推向了全世界。

2021年1月18日,之江生物在上交所鸣锣开市。
叶国标:之江生物是在抗疫中杀出的一支"科技神兵"、"科技奇兵",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荣誉。
中国上下五千年,人口繁衍14亿,靠的就是"一根针、一把草"。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在中医中药标准化、国际化、产业化领域,中国的科学家、医学家、企业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可以创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人间奇迹,造福全人类。
接下来,让我们请出"纺织大王"申洲国际董事局主席马建荣。1997年,32岁的马建荣子承父业,执掌帅印。和父亲一样,马建荣13岁辍学成为服装厂的学徒。自称只有初中学历、"童工出身"的马建荣,三十年磨一剑,完成了从"小裁缝"到大企业家的完美蝶变。
申洲国际作为中国最具规模的纵向一体化针织服装企业,集织布、染整、印绣花、裁剪与缝制四个完整的工序于一体,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服装面料研究和设计中心,完成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指一般代工、贴牌生产)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的转型,拥有数百项新材料面料专利。申洲国际产品涵盖运动服、休闲服、内衣三大品类,市场覆盖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大区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针织服装企业出口冠军,成为行业中的"月亮"型企业,形成行业的"众星捧月"现象。
纺织服装属于传统行业,马主席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30年,坚持"长期主义",心无旁骛,把"夕阳产业"做成了"朝阳企业",并且带领企业穿越了行业兴衰周期,实现稳健成长,企业上市之后股价增长了80多倍,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企业净利率超过20%。据胡润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马建荣家族的身家高达700亿,马建荣本人已经连续4次坐上中国服饰行业首富之位。
特别想请教马主席,作为一家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在过去30年中为什么没有选择多元化发展之路,而是排除一切诱惑和干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聚焦纺织服装主业,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方面孜孜以求、聚精会神,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大把撒钱、大胆投入,创造了企业的逆势飞扬和长期繁荣?

申洲国际董事局主席 马建荣
马建荣:为什么我们没有向多元化发展?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笨"、比较"土",只会做纺织,如果我拥有很多能力的话,说不定我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的运气比较好,视野不是很开阔,只能做纺织。纺织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父亲从事了一辈子的纺织,我父亲经常说,要做好纺织,衣食住行,衣放在第一位。
许多做研究的认为纺织是夕阳产业,是低门槛行业,那是他根本不了解纺织和服装。纺织服装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拥抱创新、拥抱高科技"。
首先,衣服的布料要不断创新,做到功能化,要开发有科技含量的新材料。我们通过突破面料的功能边界,研发出很多爆款,最多的一款销量超过1亿件,净利润25%。其次,服装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坚持长期主义的科技进化论,操作要做到去指令化、高效化、数字化,我们就是通过这"三化"提升了自动化水平,服装生产效率比同行高出25%-30%,这才是我们企业常青的基因。

2021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两个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荣在会上发言。图为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叶国标:马总谦虚了,马总是大智若愚,独具慧眼,在全产业链上做精、做细、做深、做长,才造就了纺织服装企业的辉煌。
接下来,有请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分享。冯总是吉利的一员老将,主管过新品研发,曾任吉利首席技术官(CTO),又负责管理吉利和几何两大品牌的市场销售,既是技术派,又是实干派,还是实权派,被誉为李书福的"文人剑客"。
造安全的车,造健康的车,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这是吉利孜孜以求的目标。去年,吉利汽车已成为中国首个实现乘用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的民营汽车品牌。
在创新方面,吉利一以贯之,把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作为吉利的生命线。吉利管理严格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李书福倡导"问题文化",强调"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吉利不断用技术创新手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赢得市场的青睐。譬如,2020年疫情期间,吉利第一时间提出"健康车"概念,20天时间推出CN95车用空调滤芯、抗菌方向盘,满足了市场痛点和市场需求。其实,这不是吉利的应景之作。早在几年前,吉利就成立专门团队,开发车内空气质量技术,研究车内用料、车用空气净化系统。
众所周知,现代汽车已从机械1.0时代、电子2.0时代迅速进入智能化3.0时代,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
从后台掌勺技术研发到市场一线掌管营销,冯总堪称是复合型领军人才。请冯总分享一下吉利的技术创新战略,如何实现从"营销吉利"到"技术吉利"的转型升级,以及吉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销售的关系,打通从研发到产品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路特斯集团CEO 冯擎峰
冯擎峰:我分享一下我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我在汽车行业工作了20多年,现在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次"产业化革命"。目前的汽车离智能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
如何定义一辆智能汽车?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而实现无人驾驶有三个必要因素,一是超强的运算能力——算力;二是软件能力——算法;三是传感能力、判断能力——就像眼、手一样的触觉。
实现汽车智能化,需要在超强算力、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方面有突破。超强算力需要超强芯片,有些公司推出了30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算力,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做500TOPS、1000TOPS的算力芯片。实现超强算力后,如果把人工智能软件融合进去,就会诞生"超强大脑",而且超强大脑是通过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代码,通过"数据喂养"不断进化。
是不需要人去写代码的,而是通过"数据喂养"不断进化。
我认为,激光雷达会达到大规模量产,价格大幅下降。传感器通过与激光雷达融合,会形成感觉系统,再加上超强大脑,智能化乃至无人化就会实现。与人紧密相关的智能座舱一样需要很强的算力,因为要感知人的一切,甚至语言、自然语义。围绕智能座舱会诞生一系列的创新,比如说软件的创新,而且照样需要神经网络算法、AI、超强芯片的支撑。
除了新兴领域创新之外,传统领域方面的创新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电机、固态电池、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的创新。
现在开的叫汽车,再过4-5年,我们会开上智能汽车。新的科技革命已经来临,作为浙商要积极拥抱和探索。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表示,生产路特斯国产车的武汉工厂将于2022年建成投产。
叶国标:谢谢冯总给我们描绘了智能汽车的美好前景。未来已来,智能汽车离我们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
接下来,要请出的是中国第一代黑客的代表人物,"教父级"的黑客,优刻得(U-Cloud)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他刚刚获得了由第一财经、复旦经管学院、德勤中国评选的"2020杰出商界领军者"。
优刻得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以"成就他人,成就自己"为理念,坚持中立,不涉足客户业务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一个安全、可信赖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从华为的一名技术员到腾讯的技术管理者,从盛大云的领导者到中国云计算科创板第一股优刻得的创始人,季昕华可谓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年,季总发出誓言,"做不成云计算,就去卖云吞面"。
请季总分享一下您从顶级黑客到为创业者提供公共服务、做创业者的"保姆"这背后的角色转换和心路历程。

优刻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季昕华
季昕华:大家一直叫我"中国首代黑客",不是我技术有多强,而是我做的比较早一点。我在华为和腾讯工作过,主要主管安全。
其中有一个事情印象比较深,有一个黑客很厉害,造了病毒,全球有几百万台电脑中招了,我把他抓了,跟他沟通:"技术这么强,为什么不好好工作,要写病毒呢?"他说:"我中专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别人都不要我,只好写病毒赚钱了"。
这件事深深改变了我的观点,我发现我在腾讯和华为所做的工作可以保证一家企业的安全,但没法保证整个互联网的安全。这时盛大陈天桥陈总找到我说,盛大文学的平台可以让每一个有能力写小说的人赚到钱,为什么你不建一个云平台让每一个有能力写病毒的人赚到钱呢?就像大禹治水,不是靠堵,而是靠疏。所以我做了优刻得,做云计算。
目前为止,优刻得服务了数万多家企业,其中包括186家上市公司,主要服务四个领域:
1、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创业的时候都想着改变世界,但都会被问到一个拷问灵魂的问题:如果阿里、腾讯、百度也要做你的业务怎么办?创业公司用我们的云可以更加安心,因为我们和他们没有任何竞争关系。
2、大互联网公司。大互联网公司一般都需要两朵或两朵以上的"云",我们做他们的"云备胎",因为业务竞争原因,他们不敢用和他们业务竞争的云服务。
3、政府业务。现在大家在全国出差会用到行程健康码,这是我们和工信部配合做起来的,今年1月1日之前我们服务了51亿次查询。我们同时服务于政府的数据开放,当前,社会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还没有流通起来,因为数据很容易被拷贝走,优刻得凭借技术优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拿"。
4、传统企业。疫情对我们业务的正向影响很大,因为所有的业务都上云了,我们帮助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收入增长非常快。

2020年1月20日,优刻得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
叶国标:接下来,我们要请出的是重量级大咖——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先生。从赤脚医生到名校校长,从我国第一位高分子科学博士到中科院院士,杨校长既是学养深厚的教育家,也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刚才,四位企业家从他们做企业的角度谈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现在请杨校长从学者的角度谈一谈科技创新对国家、对民族、对行业、对企业的战略意义,以及科技创新如何和"坚守人文精神"相结合,避免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潭,有请杨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 杨玉良
杨玉良:我发言的主题主要想谈谈"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虽然,今天对话的题目叫"科技赋能",但实际上各位企业家所聚焦的都是"技术赋能"。中国在许多情况下,总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以至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说话的时候,经常会说"科技"怎么样,许多企业也称自己是"科技型"企业。实际上,大部分企业都是技术型企业,"科"字的使用一定要谨慎。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尽管我们经常把两个词放在一起,但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两件非常不同的事情。现代人们一般把科学分为纯科学、应用科学、技术这三个层面,科学与技术有相互包含的关系,任何一样技术都不可能离开科学,科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技术。
我们一般认为,科学(更为严格地说是"纯科学")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做科学研究、立题的目的从来不会考虑今后有什么用,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只是想探索真理,理解自然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探究精神在中国古代是比较缺乏的,但中国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和技术思维。
从科学的历史来看,过去政府对科技是不感兴趣的,但经过一战、二战后,政府发现科学技术很有用,逐渐开始介入科学和技术。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科技体制:一种是国家从纯科学到应用都做;另一种是只是资助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除了军工应用、国家安全、国防等领域外,其他应用技术开发只由企业来做。因此,所谓"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就是这个原因。因此,美国和欧洲国家属于后者,中国属于前者,但也在向后者转换。
技术研究,或称为开发研究,一般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大多纯科学的研究(一些宇宙学、高能粒子物理等除外),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钱,而是自由的思想。如果一个国家思想不自由,通常来讲很难真正有纯科学上的重要发展。有人试图对"卡脖子"技术列清单来攻关,这是计划经济的老套路,或许对现存的技术有一些效果,但如果你想要不被"卡脖子",而不只是在人家卡你脖子的时候想把人家的"手"拿开,那么只有形成自己的"手",并有能力去卡别人的脖子。为了未来,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纯科学研究。然而,技术型企业至多只能开展与技术开发相关的"应用科学"的研究。企业在介入"纯科学"研究要极其小心,因为它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
纯科学是"道",是直接和文化思想关联的,引起大众思维方式的改变。技术是"术",会和"道"有结合,"术"是"道"的应用,会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就像现在的手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很多生活方式,并通过此途径再来改变人的思想。这两条途径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科学对好奇的东西进行探索,想要理解自然界运行的基本规律。反之,一般认为技术研究是"市场驱动",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驱动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改变创造、驱动市场,而非简单的市场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
叶国标:谢谢杨院士!杨院士的观点深刻、精辟、独到。杨院士把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的区别和内在联系进行了很好的阐述。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果把科学比作"广袤的大地",应用科学便是大地上长出的"树",而技术就是树上结出的"果实"。
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还是对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来讲,创新都是非常关键、至关重要的,创新可能会走一点弯路,但不创新必然是一条死路。创新是保持基业长青、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唯一出路和必由之路。
我想起王国维当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的治学和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三句话同样可以引用为科技创新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谢谢五位嘉宾!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主持"生根:科技赋能"对话版块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顾舒徐
统筹:陆绮雯
现场图片:上海市浙江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