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深圳创业 罗湖创业学校

学习环境繁体字、粤语、英语的香港人子弟学校,满大街的港式餐厅……在罗湖不难找到“港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港城的元素。这让身为香港居民的李先生感到似曾相识。“罗湖在文化交流、语言、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与香港最相似。”

在这个拥有近4.3万香港永久居民的城市,很多像李先生这样的香港人常年生活在深圳和香港,并没有让他们感到不适。罗湖在地理上靠近香港,相互靠近,山水相连。拥有罗湖、文锦渡、李安堂三大口岸,使罗湖成为深港对接的“情感码头”,深港合作的重要区域,也是香港人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首选。

今年以来,罗湖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深港合作交流的举措。其中,开放李安堂港,提升辖区港口通关能力,为深港两地人才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罗湖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拓展的产业空间,有利于吸引更多香港人来罗湖创业、就业;深港社区结对的一系列举措,从政府服务、文化交流、生活服务、就业创业、爱心帮扶、港人参与社区管理等方面,让港人感受到罗湖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魅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使之成为湾区枢纽。

适合创业:大多数香港人来深圳工作的第一站

对于大多数经常往返于深港两地的香港人来说,一说起罗湖,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浓厚的生活氛围和繁华的商业氛围,就像香港市场和大排档的原汁原味和热闹气息一样。晚上下班后,和朋友一起去吃宵夜。一座城市的烟火可以让你享受到“慢生活”,从第二天早上开始,你就可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体验现代都市地区的“快节奏”工作效率。

在罗湖生活了近五年的香港居民黄金林,感觉既熟悉又有趣。他认为这里和香港有相似的城市基因。“很多香港人来深圳工作的第一站是罗湖。除了大家熟悉的城市烟火,还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商业友好的营商环境。”

他今年第二次来到深圳创业,专注于为深港两地初创企业提供发展咨询服务,不仅帮助香港初创企业在深圳寻求发展资源,也为深圳初创企业链接国际市场资源。他坦言,罗湖虽然有类似香港的商业氛围,但也是靠自身吸引力吸引更多香港人和归侨扎根罗湖。“企业来罗湖创业,综合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有可能开拓更广阔的业务空间。此外,这里的高素质人才比较多,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员工并不难。”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一手引领深圳都市圈,一手引领香港和国际市场。除了改造提升金融、黄金、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还在政策和产业空间上发力,吸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2019年,从事电影制作数十年的香港居民李剑锋在深圳创业,主要从事短视频业务和网络内容的策划制作。“短视频优质内容的生产运营离不开电商资源的培育、技术支撑等土壤,且地理位置靠近香港,便于链接香港与国际市场资源拓展业务空间。这也是我选择在这里开公司的原因。”"

他分析说,罗湖作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和李剑锋一样,梁尊浩1995年后在罗湖创业。毕业后在香港文化传播行业工作,积累了三年相关工作经验。2019年底,他决定和深圳的朋友一起注册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每天早上8点,梁尊浩都会开车去人民南路2002号嘉娜广场3楼——上创丰。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青年就业和创业基地。总之,为深港澳青年创业提供了孵化空间。位于罗湖区国际贸易核心,步行至罗湖口岸、罗湖火车站仅需8分钟。

style="font-size:15px;">该孵化空间包含医疗、科技、商贸等项目,都是刚刚起步两年内的小微公司,对于擅长为企业打造品牌化形象的梁尊浩的公司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拓客源的平台。“我几乎都跟每个公司的人都认识了,来了就到处去聊天。”梁尊浩说。


“我对深圳对罗湖很熟悉,所以第一次创业我就选择了在这里。”梁尊浩表示,政策优惠、企业服务、场地环境与配套等也是他考虑的内容。“每个月政府也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从今年一月份算起,现在累计补贴了一万六千多元了。”梁尊浩表示。


除了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人才政策也是大多港籍人才关注的部分。今年11月,罗湖出台《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支持港澳专业人才创业就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对在罗湖就业的港澳青年和专业人才提供政策补贴。12月18日,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打造“深港青年人才交流”计划,在住房、社保、医疗、通关便利、证件办理等多方面,为香港青年到罗湖工作、实习、生活提供一站式配套解决方案。对此,黄锦麟表示:“罗湖的就业氛围很舒服,对人才也很友好。未来,我将继续为深港两地的初创企业‘搭桥’,尤其是助力加快罗湖和香港两地人才、技术、业态等发展要素的交流。”


地缘相近:繁忙口岸的通勤“双城记”


坐拥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的罗湖,在推动深港交流方面已有较早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与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的罗湖口岸,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每年经此进行经贸往来、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回乡探亲的人数逐年上升。数据显示,罗湖口岸每年查验出入境旅客数量逾8200万人次,日均23万人次,接近设计通关流量的3倍,目前已有超过20亿人次经罗湖口岸出入境。


君姐是常年经罗湖口岸出入境港人的其中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嫁到罗湖水库新村至今,每周至少在深港两地往返一次,已成为她30余年来的习惯。“家住得离罗湖口岸近,通关手续也不麻烦,在罗湖和香港之间往返一次,跟在罗湖逛一天街没什么差别。”她说,不少居港亲友也是因为交通便利,常在休息时间来罗湖购物、吃饭。


虽然没有君姐30余年的深港两地“通关史”,在罗湖住了两年的黎先生也对罗湖和香港之间便利的交通点赞。“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在深港两地的交通通达度上起步比较早,而且越来越完善。”他说,只要在香港坐上东铁,闭上眼就能到罗湖(东铁终点站),办好通关手续后,坐上深圳地铁1号线,去深圳哪里都很方便。“上到车就返到黎(回到来)啦!好多港人对深港两地通畅的交通连接比较喜欢。”


随着文锦渡、莲塘两个通关口岸陆续投入使用,罗湖已成为有着近半连接深港的跨境陆路口岸的城区。其中,莲塘口岸日通关能力3万人次,通关时间可缩短至10秒,27条旅客出入境大厅查验通道还设有2条“优先通道”,60周岁以上长者可凭已采集的指纹快速通关。


“大家可以选择出入境的‘大门’多了,大家不用都挤在罗湖通关,出入境等待时间会更加短。”君姐说道,如果哪天在文锦渡口岸或莲塘口岸附近办事,想过去香港找朋友吃个饭,也可以就近办理通关手续。


文化同源:罗湖是和香港最相似的地方


“老细,一杯斋啡!”在位于国贸附近的凯利香港茶餐厅,每每听到客人如是点单,店长廖姐大概能判断出下单顾客是港人。“多数港人饮食习惯比较相似,容易辨别。”她说,店里多数菜品是香港茶餐厅常见菜,加上店铺离口岸不远,平日里不少港人到店吃饭。


在罗湖,这类茶餐厅遍布大街小巷,居深港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熟悉的港式餐饮,这使得在深港两地通勤工作、生活的港人可以“无缝切换”。“在罗湖任一港式茶餐厅吃饭,奶茶、咖啡、中式和西式早餐这些在香港能点到的餐都有,口味也差不多。”在港人黎先生的认知里,罗湖是和香港最相似的地方,这是多数港人喜欢来罗湖生活的原因。


为什么罗湖和香港这么像?黎先生认为,地理位置相邻是很大的原因。“罗湖和香港之间只有一条深圳河的距离,而罗湖口岸是香港与中国内地最早产生联系的地方,这种地理、历史的渊源,使得大多香港居民和罗湖居民在文化沟通、语言、饮食、生活方式上同根同源,至今仍有不少港人的亲友长期分布在罗湖、香港两地。”


这种“像”,让在罗湖土生土长的李慧敏随嫁到香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并未感觉不适应。“两地都有着浓浓的宗亲文化,在香港也能看到有罗湖本土特色的乡亲活动,感觉很是亲切。”她说,两地有口味差不多的大盆菜,过年过节习俗也很像,乡亲见面总能热情地打招呼,这种亲友相处模式,让自己无论在香港还是罗湖生活,都感觉很舒心。”


地缘相近带来的人缘相亲,让不少居罗湖港人主动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在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挂有“港人服务”标识的常亮着暖黄灯光的空间,也是港人王纪明常来的地方。作为渔邨社区港逸豪庭业主委员会主任,热心参与社区建设的他,常常约业委会成员、管理处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来此开会,商量如何解决小区居民的急事难事。“係哩度,深港一家亲,我哋就係一家人(在这里,深港一家亲,我们就是一家人)。”他希望,通过自己和业委会里其他港人的身体力行,呼吁更多港籍业主融入社区生活,让“深港一家亲”的观念在更多居民心里生根发芽。


人缘相亲:“专属窗口”里的港人乡情


罗湖与香港山水相连,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使得罗湖成为深港连接的“情感码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区委优势、城区营商环境优化等实际情况,则让这座城区成了深港合作的重要区域、助推深港两地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催化剂”。在这片有着近4.3万名常住港籍居民的土地上,要让港人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罗湖还通过深港社区结对子的方式,为港人提供贴合需求的生活服务。


走进位于罗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块写有繁体字样“港澳居民服务专区”的指示牌显得格外醒目,港人在深生活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来这里向志愿者咨询。在左侧的公告栏上,设有一块同样用繁体字标示的“港澳居民业务办理流程图”“罗湖社区港籍居民服务清单”,一条条列明了可办理事项;右侧桌面上,摆放有“港籍居民服务明白卡”“深港双城生活内地服务手册”等港人服务资料,来此办事的港人可直接取用,全面了解如何办理在深生活相关手续。在这里,港人不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办理居住证、了解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生活资讯,也可以知道港人如何在内地医院就医、怎样缴纳社保以及寻找就业创业机会。


再往里走,就能看到一块标有“港人服务中心”的活动空间。据了解,在罗湖社区,港人服务中心活动空间有两处,一处依托基层党建资源搭建,一处由乡亲发展资源打造。港籍居民在这里开展在港乡亲回深制作传统糕点、参观袁机美术馆等深港乡亲互动文体活动,以及四点半课堂、深港青年创业故事分享等便民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生活在罗湖社区的港人有4643人,占辖区居民总人口近16%、全区港籍居民群体超10%。作为地处罗湖口岸繁华商贸地带的社区,为便利港籍居民在罗湖生活,该社区打造“一中心三阵地六平台”开展港人服务,即通过港人服务中心,为港籍居民提供政务服务、文化交流、生活服务、就业创业、爱心救助和港人参与社区管理等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还提供上门服务,帮我办了内地电话卡、开通微信,时常在线上问我的身体状况。”黄伯是长期居住在罗湖社区的一位港籍居民,今年71岁的他,由于行动不便,社区工作人员便常常上门了解自己的生活情况并代跑腿买药送药,这让他感觉住在罗湖,心里很温暖。


在罗湖,像罗湖社区港人服务中心这类的服务空间还有很多。今年以来,罗湖区在港籍居民较为集中的社区打造“港人服务中心”,为香港同胞提供精准服务和更深层次的交流机会,促进深港更紧密交流合作。7月8日,罗湖区首批“港人服务中心”揭牌,罗湖社区港人服务中心、黄贝岭社区港人服务中心、东门港人服务中心等一批港人服务窗口启用。


不足半年时间里,罗湖区成立10个街道级居深港人联谊会,为各街道已有的香港同乡会注入新能量,进一步推动深港两地居民在就业、生活、文化等各领域深入交流共建。香港深圳东门同乡会会长张锦松说,为鼓励社区港人更好地参与社区生活,同乡会方面常常组织港籍居民,尤其是港籍青少年参加足球、兵乓球、舞蹈等文体训练,以及法治宣讲、社区传统美食制作等活动。“大家对深港同根同源的文化了解得更多一点,港人对罗湖的乡情就会愈发强烈。”


统筹:家园报记者 张一鎏


采写:家园报记者 张一鎏 撰文 陈杏花


港人声音


黄锦麟:罗湖是一座“有趣”的城区,这里和香港比较像,商业比较发达、人气旺,可以体验慢节奏、有烟火气的生活。而且,近年来,通过营商环境优化,罗湖在政策支持、发展空间上都更有利于港人到此创业。生活节奏慢,工作节奏快,这座有趣的城区,宜居宜业。


君姐:罗湖很“多变”。如果在香港住一段时间后回到罗湖,常常会发现某一个片区起了一栋栋大楼,街道也变得更漂亮了。这种“多变”还体现在城区气质上,这里既可以看到不少“老字号”,也可以看到很多潮流元素,用包容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这点和香港是比较相似的。


黎先生:在文化沟通、语言、饮食、生活方式上,罗湖是和香港最相似的地方。比方说,在语言方面,港人和罗湖人交流起来没有障碍,在饮食方面,很多港人喜欢到罗湖的港式茶餐厅吃饭,口味没什么差别。在罗湖生活,我感觉很自在。


李慧敏:我觉得罗湖和香港没有差别。两地都有着浓浓的宗亲文化,在香港也能看到有罗湖本土特色的乡亲活动,感觉很是亲切、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