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不同,信号提取相同."投资人张金健曾经分享过他的投资逻辑:在高流动性的嘈杂世界中寻找投资信号,剥离复杂性,达到道家文化中的“一”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这也反映了资本市场的喧嚣。网点变化日新月异,独角兽上市破发,风险厌恶滋生,“融资难”与“投资难”并存,创投圈进入拐点。
郝歌近日注意到,由全球(青岛)风险投资大会组委会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指导下编制发布的《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国际风险投资和VC助力产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和新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了当前风险投资的趋势,值得业内学习。
一、格局洗牌,中国作为创投风投中心崛起
20世纪20年代,美国风险投资萌芽成长为美国经济的助推器,滋养了硅谷这样的世界创新圣地,资本普遍集中在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是最多的,从美国风险投资在全球的占比就可以看出来。1992年,它甚至占了世界的95%以上。
然而,随着人才的流动,加之更低创业成本的诱导下,资本逐渐从发达经济体溢出,向亚太经济体转移,而中国吸纳资本及创投数量均属最高,折射出一场风投领域的大洗牌。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流动性逐渐加强,投资交易逐渐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是不争的事实。白皮书显示,中印两国的大额交易金额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在这场风险投资竞争中成为资本的宠儿。
总的来说,中国在非美国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除了全球投资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之外,大宗交易也有所增加,北京和上海都是全球风险投资中心排名靠前的城市。而从2018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来看,中国以205家位居全球第一,占比47.79%。可以看出,随着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流入亚太和欧洲,中国及其创业生态系统得到了快速升级。
中国崛起背后的原因,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导致资本避险情绪上升,投资趋势转变,二是中国自身得天独厚的内需条件形成了拉力。
经济放缓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投资预期,风险厌恶情绪逐渐蔓延,使得资本更倾向于低风险、头部效应明显的大型后期项目。种子轮融资占比不断下降,中后期的“大买卖”更受资本追捧。来自中国的蚂蚁金服、来自字节跳动的Grab、新加坡的Singapore、来自印尼的Tokopedia、来自印度的Swiggy、来自印度的Zomato和来自韩国的WoowaBrother获得了数亿至数百亿美元的融资,这也反映出亚洲风险投资交易正在进入后期阶段。这两种趋势的融合,加上亚洲巨大的市场规模和特定公司瞄准的消费群体,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押注,进一步推动了亚洲更大规模的交易。
此外,美国人才政策的收紧、单边主义的兴起、垄断地位的下降以及网络效应、知识和角色模式的变化,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影响了全球风险投资的重心转向中国这个新的技术中心。由于消费趋势的变化,投资机构更关注优化消费体验或满足用户便利需求的公司。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是适合孕育这类公司的天然优质土壤。资本对中国的关注度自然越来越高,推动了中国在国际风险投资市场的崛起和成长。
二、新一线城市,下一个造梦者
在国际趋势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正吸引着全球风险投资的目光。在中国,风险资本也出现了类似的转移
趋势——从一线城市转向新一线/二线城市。避险情绪下募资变困难,风投退出结构也发生变化,引发新成立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更多基金募集开始转向新一线城市。

据白皮书数据,2018年国内创投市场退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境外IPO数量增加、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占比提高,均体现了一线城市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与日俱增。而2018年各大独角兽的“流血上市”、“破发”更进一步降低了市场投资信心,一线城市出手更为谨慎。

相比之下,新一线城市的固定投资却蒸蒸日上。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固定投资GDP占比都在30%左右,新一线城市的数字则普遍高于此,处于投资拉动经济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整个创投市场进入低谷期的大背景下,一线城市新成立基金数量和规模的大幅下降,让中国的投资趋势开始转变,新一线的创投基金涌入一级市场。
同时,人才流动趋势与政策、税收、成本、资金等联合加持,推动着科技企业内迁,创业中心向新一线城市转移。
以美国为例,去中心化的人才分布及成本优势驱动下,美国创业公司不再集中于旧金山、洛杉矶等创业中心城市,而是逐渐向相对边缘的匹兹堡、底特律或波特兰等城市转移。相似地,中国以一线城市为主的创投项目也开始转移至新一线或二线城市,以华为从深圳内迁东莞,小米拟南迁武汉、南京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正考虑把总部或第二总部迁往二线城市。
究其原因,除了资本因素,一线城市也面临着成本上升、竞争激烈、人口出现负增长等问题,而新一线城市则具备因人才政策、就业环境优化、税收政策、创业成本更低等优势。以青岛为例,依托毗邻北京的地理资源优势,为更好承接北京的资源转移,还设立了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致力于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通过政策、税收、成本、资金等协同,吸引更多科创企业的入驻,树立新一线城市创投的标杆。

三、避险情绪下的投资风向
整体而言,抗周期以及代表未来趋势的行业正成为全球投资风向,医疗、大消费、人工智能领域热度持续上升,国内热门投资产业亦是如此。以下我们对这些重点领域进行逐一解读。
1、医疗健康产业
美国医疗健康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17.8%,接近20%;加拿大、日本的比例也超过10%。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只有5%左右。这也意味着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其中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空缺最大,有较大的资本进入空间。

作为产业细分行业之一的创新药,研发靶点、数量和进展整体未及世界领先水平,仍处于临床前阶段,用药结构和研发及技术均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预计有望占领整个医药市场的50%。

此外,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在市场规模和产品技术参数方面与国际巨头同样差距明显,市场份额也远不及国外,这也意味着国内相关产业还是片蓝海。

而在医疗服务行业,因政策、资金门槛低、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因素,其野蛮扩张之后也存在大量市场乱象,规范化管理、精细化运营的头部企业将在行业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孕育市场红利。
由此可见,医疗健康行业保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创新药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口。投资人陆潇波也认为,“医疗健康领域因为产业格局垂直分布、专利产品毛利率高、产业具有极大投资空间等综合因素,做创新药是适合现阶段发展的产业战略选择,创投资本可从创新药领域切入、把握投资新风口。”
2、大消费产业
依托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消费分级的趋势,投资者布局转向新零售及社交电商领域,开启“人货场”的重构。
2018年,消费在我国GDP总量占比超55%,且GDP增速贡献率达76.2%。在此背景下,低线城市消费意愿被不断激发、升级;消费主力趋于年轻化和多元化,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再是单纯满足物质需求,而是基于时代对社交属性的强烈认同,主张个性化诉求。由此掀起了新零售与市场下沉的两波趋势。
新零售重构“人”“货”“场”,以人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反向定制商品、增加附加值,优化场景着力提升消费体验,在流量红利见顶下实现了对存量用户的深耕经营。在新零售模式之下的社交电商,去中心化的零售渠道,依托私域流量赋能优势明显。而下沉市场则催生拼多多等黑马。

总而言之,消费行业于投资市场热度依旧,未来趋势集中于四大投资动向:1)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提供跨渠道无缝化的购物体验;2)满足不断细分的消费者诉求;3)聚拢分散需求并基于场景化打造消费融合型业态的“互联网+”新模式;4)深耕于单一领域精准锁定消费者需求的“小而美”模式。
专注于消费领域的投资人王岑也表示,“在这些年轻的消费品企业里可能诞生市值超过500亿的公司,从增长曲线可以看出,前面三五年都在慢慢爬坡,积累消费者的品牌认知,等到渠道铺满之后开始释放巨大的销量”。
可见消费市场的未来潜力巨大,而消费升级永无止境,市场需求因代际变化、区域发展、技术创新始终在更迭中,唯有把握新的消费风向,才能占领投资风口。
3、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
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投资数量逐年增长,热度持续上升,产业呈现由庞大的市场应用激发和倒推基础层的两大现象。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热度持续升高,全年获投总金额达1117.19亿元,同年市场规模达339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710亿元,2015-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44.5%。而在大数据领域的投资数量上,各区域均有增加,其中江苏增幅最大,2018年同比上升86.96%,上海和广东也持续发力,投资数量占比攀升。

相较于长周期的原创基础研究、平台搭建,投入周期更短的行业解决方案成了中国投资市场的关注重点,可谓是相当有中国特色。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市场尽管在应用层和技术层涌现大量公司,但基础层相较于欧美市场还相对薄弱,比如智能终端研发以及智能云服务器芯片等多个领域,要想赶超国外厂商,仍需不懈努力。

目前,从主要投资行业来看,企业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无人汽车、安防、大健康、金融、教育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融资数量和资金双双走高。而场景落地、数据积累,市场规模和技术成熟度则成为中国AI投资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的投资潜力,用投资人沈南鹏的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我国已经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惟有主动拥抱变化,抓住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红利,同时未雨绸缪,应对好人工智能带来的难题和挑战。”
总之,虽然人工智能产业链日趋成熟,但于相对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价值洼地,投资人需要保持警醒,在挑战中抓住AI的巨大红利。
四、结语
中国已崛起成为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印证着这片东方土壤国力日强,手执牛耳,为当下创投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未来,青岛等新一线城市也将成为下一个造梦者,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推动中国新经济崛起的历史新进程。
作者:钱皓、陈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