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投资2500万元的钦州市钦南区村集体经济扶贫物流园召开招商会,吸引了一批物流企业入驻园区。项目参与村59个,预计每个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
钦南区是“中国大蚝之乡”品牌基地、全国第二大冬椒种植基地、钦州市唯一的海红米种植区。秦南区也是一个非贫困县(区),贫困人口超过2万。近年来,该区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统筹资金1700多万元,每村扶持资金5-7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485个,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社区)完成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目标任务。
7月2日,“决战打赢基层总攻”采访团来到秦南区,了解依托“一山(那吾山)、一海(茅威海)一路(陆琴公路)”的丰富资源。通过强村带弱村、使人带产业、村企共建、经济向海发展、因地制宜做强做优实体产业、推进村级集体。
钦南区村集体经济扶贫物流产业园项目方案。图片由钦南区委组织部提供
借力发展
融入企业产业链
秦南区尖山街道与市土地储备中心签订流转协议,流转1455亩闲置土地作为养殖区,引入合作社,与辖区内7个村(社区)共同建设330亩海红米立体养殖和200亩坝下鱼类养殖示范基地。它可以为贫困家庭提供30个工作岗位。预计销售海红米收入130万元,销售巴沙鱼收入超60万元,每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
这是实施“村企共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区积极整合现有企业资产,利用村集体耕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资源,通过集体土地资产、专项扶持资金、发展股份等方式,使村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有发展前景的地方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合作,融入大企业产业链,撬动大企业发展。
该区推行“公司基地村合作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示范基地村合作(党支部)农户”运营模式,通过村企联办、基地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集体经济示范区,带动村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
沙埠镇5个村联合广发雷竹公司投资65万元建设130亩雷竹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已扩大到1000亩,吸纳40多户贫困户务工,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
目前,该区引进企业建设“村企合作”集体经济项目152个,建成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65个,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600万元。
根据沿海实际,该区加快向海经济发展,通过壮大和活用“海洋资源开发”实体产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该区升级了产品产业链。去年共拨付发展资金170多万元,对海虹大米种植进行奖励,海虹大米品牌成立。目前,海红米种植已覆盖沿海6个镇,建成5000亩海红米集体经济产业基地。
uRvW" />五指毛桃基地内农户正在劳作。钦南区委组织部供图
能人带动
贫困户脱贫有依靠
那思镇的300多亩种植基地,“山泉豆角”长势喜人,卜德禄正忙着组织村民采摘。
卜德禄是那思镇人,他长年在外做蔬菜流通生意,是事业有成的经济能人。2018年回乡创业后,他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与那思镇10个村签订集体经济项目合作协议,带领群众种植“山泉豆角”,吸引村里的贫困户参与。
这是钦南区积极鼓励、支持和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钦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因村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技术致富带头人。把返乡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返乡能人培养成村干部,鼓励党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
用好“海资源开发”,通过土地流转,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该区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丢荒的盐碱田等土地,把村里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能人或村民合作社统一开发,建设海红米种植、巴沙鱼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构建起农民、集体、企业三方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定期跟踪,农业、科技等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种致富实用技术“田间教学”200多场次,培养各种技术致富带头人148人,带动了6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5700多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抱团发展
强村带着弱村跑
7月2日,记者在位于那丽镇那雾山森林公园看到,一个光伏电站建在停车棚上,上面发电,下面是一个可以停放200多辆小车的停车场。
“这个光伏电站属于那丽镇那丽村村集体经济项目,不仅节约了土地,还为停车场节约了停车棚的建设费用,一举两得。目前该电站已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2万元。”那丽镇团委书记马作彪说。
那丽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带动了那丽镇殿艮村和那雾塘村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其中那雾塘村在虾塘上架设光伏板,建设那雾塘渔光一体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利用虾塘的上层空间,让土地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发电的同时又可养殖鱼虾,集体经济可获得双重收入。
强村带弱村。该区针对传统的以村为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积极探索推行强村带弱村、村村联动的发展模式,整体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开展强弱结对共建。该区发挥集体经济基础好、产业发展好的强村优势,整合周边薄弱村的扶持资金、土地资源、固定资产等,合作建设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达到“1+1>2”的效果。
推行弱村“抱团”发展。该区对无区位优势、无可用资源、自主增收相对困难的村,由区财政出资兜底帮扶,捆绑整合扶持资金集中使用的办法,通过异地置业、飞地经济、入股企业等形式,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村集体增收路子。
大番坡镇5个行政村以资金入股沙坡村100亩海红米立体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种植海红米,套养鸭和鱼等产品,由沙坡村村民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同时发动42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目前,第一批海鸭销售额达到14万元,每村分红2万多元。
近年来,康熙岭镇流转辖区内的盐碱化土地1880亩,分别建成了1630亩的海红米连片种植区、250亩的渔光一体示范区,覆盖全镇9个村,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把“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钦南区“海上牧场”发展大蚝养殖。钦南区委组织部供图
同时,钦南区使用8600亩海域建设近海大蚝示范基地,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参与合作的60个村,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