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财富中文网
在刚刚发布的《财富》中国500强中,JD.COM以5768.88亿元的营收排名第13位。阿里和腾讯这两家互联网巨头紧随其后,分别排在第18位和第25位。
业内有一种说法,有些公司赚钱但不值钱,有些公司值钱但不赚钱。显然,JD.COM属于后者,因为它在12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亏损。直到2019年,其净利润才达到122亿,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扭亏大战。
2014年5月22日,JD.COM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敲钟当天,刘在微博感慨道:“纳斯达克不是终点,它只是起点”。事实上,自那以后,JD.COM的市值飙升,现在接近1000亿美元。千亿JD.COM背后是商业模式的巨大成功和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事实上,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是机遇和必然的结合。偶尔,在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的悲剧一样。不可避免的是,一个高质量的公司和一个成功的商业逻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客户需求,最终成为“上帝的选民”。
通过本文,我们简要梳理了JD.COM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以及商业逻辑及其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启示。
在研究一个成功的企业时,我们总是愿意把焦点拉到它成立之初,然后思考是什么样的初心和价值观塑造了今天的庞然大物。1998年6月18日,24岁的刘在北京中关村,也就是后来的。618将以购物狂欢节的形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自成立以来,JD.COM一直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正品、坚持低价、坚持优质服务。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盗版猖獗,能一直卖正品的商家自然少之又少;而中关村是对高的赤裸裸的追求
利润的名利场,把价格放低要么招同行恨、要么让人觉得傻;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在能够轻易赚取暴利的环境下,多数商家都不愿意为服务增加额外成本,而京东却要反其道行之。即便在今天,我们从京东身上依然能够看到当初的身影。有些事看似费力不讨好,但却用意深远。我们都知道,对于电商零售业,消费者的需求永远都是多、快、好、省。而京东所做的,就是牢牢扣住这永恒不变的需求。
另外从商业逻辑上讲,单次服务的成本,会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而逐渐递减。而规模化的的群体服务,必然催生结构化的新需求,从而为新业务的探索埋下伏笔。
时间可以是朋友,但时机肯定不是朋友。2003年北京非典爆发,那时的场景和今年的疫情颇为相似,大家纷纷居家隔离,不敢轻易出门。
结果整个线下零售业遭到了重创,京东也不例外。危机危机,危险中存在机遇。这个事件成了京东全面线上化的开端。

实际上京东全面线上化的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毕竟当时线下业务占到了公司整体业务量的绝大部分。但刘强东在内部的绝对权威,让所有反对声音瞬间灰飞烟灭了。线上化以后的京东,用户体验更好了,营收规模更大了,发展速度更快了。
从商业逻辑来看,京东当时全面线上化的决策,算得上是明智之举。
首先,经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整个互联网行业出现低迷,但在2003年以后,互联网行业触底反弹,因此在趋势上有力可借。其次,中国网民的爆炸式增长,为线上业务提供了流量保障。再次,线上的无边界特征,为京东后续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无限可能。最后,线上的数据化积累,为现在新零售体系的搭建,奠定了基础。
从经营逻辑来看,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都是刘强东一人拍板。这在很多讲究现代化管理的人眼中,分明就是一言堂。但在商业世界中理论逻辑的合理并不代表现实逻辑的合理,许多公司在草创之初的飞速发展阶段,可能需要的正是这种独断专行。
自建物流体系可能是京东整个战略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在当时看来,自建物流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自然不假,因为当时京东收到的一半投诉似乎都和物流有关,比如说到货慢、货物破损、丢件等。另外当时大多数物流公司不能做代收款,即便能做也要压给京东很长的账期,资金风险特别高。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自建物流的成本极高。按照当时的情况去核算一个城市只有日单量达到2000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但这一次刘强东再次力排众议,将自建物流的决策最终敲定。事后看,这是一场具有前瞻性的预见,因为正是因为自营物流体系,京东才有了和阿里分庭抗礼的资本。
其实从商业逻辑上讲,任何同类竞争到最后,都会逐渐变的同质化。但是从战略上看,谋求差异化策略才是制胜的关键。京东自建物流体系使得它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依赖于任何物流公司。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京东没有自建物流体系,而如今的菜鸟联盟又已然形成,那么它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有一点深刻的教训却从来不应该被忽略,即:落后就要挨打。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把自己一生的成功归结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京东有今天辉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强者做朋友”。2014年腾讯以2.15亿美元和将旗下电商业务易迅网、拍拍、QQ团购等并入京东为代价获得了京东15%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京东长于后端的服务体验,但在前端用户渠道方面则略显不足。腾讯强大的流量和用户关系,为京东的用户获取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从整个市场格局来说,阿里系电商几乎垄断了国内七成以上的业务,如果没有腾讯的战略支持,那么京东在这条竞争之路上可能会稍微坎坷一些。

从商业逻辑上讲,这是一场双赢的选择。利用拍拍网挑战阿里电商霸主地位的失利,让腾讯开始思考对外谋求联盟的可能性。而本身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京东,成了这场联盟的重要部分。从2014年至今,6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腾讯与京东的联系越发紧密,到目前为止腾讯增持京东股份达到了17%以上,腾讯对京东的扶持力度更是有加无减。
而京东的崛起,对于遏制阿里帝国的作用,也同样是有目共睹的。
近年来,随着新零售的兴起,京东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布局,在我看来京东发展新零售,有这样几方面优势:第一,京东具有提供极致客户体验的基因,而这正是新零售所强调的。第二,新零售讲究线上线下的交互式体验,而京东本身就是从线下做到线上,最终又融合于线上线下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经验还是技术,其都有一定的先天基础。第三,京东较早布局于新零售,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当下,阿里、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的电商格局已然形成。京东作为电商行业的标杆之一,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电商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如何解决用户多快好省的问题,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其次,不管竞争有多激烈,都要在大市场中寻找细分市场,在同质化中谋求差异化。再次,战略的前瞻性不在于你创造了什么,而在于创造出来的壁垒能否被复制。最后,联合强者,往往能够少走弯路。
日新月异的世界,充满着风云变幻。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精彩,每个行业也有每个行业是的不同。您所在的行业有哪些异军突起的标杆,以及我们能够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
如果您希望获取组织架构、企业管理发展或相关管理咨询服务,欢迎各平台查找“麦盟咨询”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由麦盟顾问平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