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20就业直播课观后感 创业电影观后感2000字

作者:王彦

年轻的“聪明人”有血,热的时候干嘛干嘛,却好像风过,晚上睡不着;足够19万启动资金后,“轴心”小伙决定回老家创业,做快递。他怎么能煽动古宅的生活观念,暂时没有最优解;在远离世俗三年后,这个一开始只想挑战父亲权威的叛逆者变成了咖啡种植界的“白痴”,却没有答案。——魏晋北、彭秀兵、李少群,一个中国当代青年的小窥者,以他们的聪明、真诚和执着,相辅相成,相互扶持,走上了在大银幕上创业的道路。

《一点就到家》,国庆上映的最后一部电影,充满了青春气息。不仅是档期最年轻的作品:导演许宏宇80岁,刘浩然、彭昱畅、殷放平均年龄只有27岁;是最青春的作品:三位主角的电商梦、快递梦、咖啡梦,都是当代生活的注脚。以有趣的青春风格透视电商扶贫与乡村变迁主题,是中国电影的一次全新尝试。

电影上映4天,票房突破8000万元,大情怀小删减的故事赢得了好口碑。现实的苦难与理想主义交替而来,很多当代青年朴素的创业理念在他们轻快的叙述中被戳中。

“家乡的路任你闯”——返乡,已成当下的创业显流

《一点就到家》埋了一个鸡蛋,三个年轻的企业家拿《中国合伙人》开玩笑。六年前,导演陈可辛与编剧张继搭档,“外面的世界”被视为当时年轻人的创业选择。六年过去了,故事结构依然是三人创业组,陈可辛的角色从导演变成了制片人,故事的核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民创业之初,魏晋北朝向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李少群只求父亲批准,而看起来最“笨”的彭秀兵却有着远大的理想。云南小村庄的中青年人涌向城市,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留下了老人、年轻人、妇女和儿童。看到家乡变成了“空无一人的家乡”,彭秀兵想用电商快递为家乡注入活力,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进入世界,让老人不再掉队,让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年轻人在家乡是真诚的,发誓要“解决从城市到乡村的最后20公里”。于是,懂电商的魏金贝和种植咖啡的李少群,刚刚成为产业链的上低端,乡村创业之路开始破晓。

进入古村落,创业三人组普及网购理念,适应农村条件,寻找合适的“火种”,然后说服村民从种植茶树转向种植咖啡豆。这部电影的线索清晰明了。在学者眼中,这种表达是当代中国乡村形象的一种新鲜表达。中国影评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说:“《一点就到家》借助快递、电商、互联网,展开时代现实,深入乡村,展现中国当下的社会面貌,是电影贴近现实的形象展示。”“方便你我一点到家”不仅仅是电影中人物的台词,而是很多村庄的现实;“回家创业”不仅仅是大屏幕上描绘的愿景,更是当时的一种趋势。

电影结尾,“你可以自己走回家乡的路”这句台词,在大银幕前安慰了很多“想回家看看”的人。大城市有无尽的出路,小村庄有待开发的沃土。经过特别筛选,一位快递员感慨地说:“回家奋斗是现在最好的理想”。

“有没有远山树林的味道”——初心,才是梦想的真正彼岸

故事前半部分,年轻人的创业有一定的“爽感”。来自城市的魏金贝,熟悉互联网,有连接世界的想象力;一心想改变家乡的彭秀兵,相信传统乡愁,有着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的感恩之心;解决

="0">普洱咖啡的李绍群,则代表了不以旧有观念为准绳的新一代创造精神。如此这般的青年汇聚到一起,古寨新生成了必然。


但编剧并不打算就此宣告创业成功,最大的一次危机出现在三人的价值观冲突上。小寨子的普洱咖啡扬名世界,大经销商闻风而动,砸重金收购,图的是“世上再无普洱咖啡”与之竞争。每人200万元,一直追着风口跑的人只想“成功一回”,视咖啡为理想的“痴人”断然否决,因为这一片土地的咖啡有独特的“远山树林的味道”。谁都无法说服彼此,合伙人一拍两散。由此,《一点就到家》的野心也显露出来,它在描绘中国乡村振兴路的同时,也想探讨一番当代青年的成功学、价值观。


“北漂”的人重返大都市,却无数次梦回树林里酣睡的平和富足。选择正确的事还是容易的事?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其说是由心理医生循循善诱,毋宁看成,远山树林的淳朴与坚定,才是真正牵引他回到古寨的力量。至于藏在深山的李绍群,“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年轻人退居世外桃源的成功不会是最终归宿,带着初心来到现实的世界、更大的舞台,也就成了必然的进阶之路。因为电商直播,小小乡村的咖啡打开了通达全国、走向世界的道路;又因为世界的认可,古寨里出品的普洱咖啡成了中国咖啡的市场表率。当全场见多识广的咖啡商一道举杯,感受“有没有远山树林的味道”,影片为成功做了如是注脚——初心,才是梦想的真正彼岸。


当然,电影还埋下了许多代际间、传统与现代间的思考线索值得拓展。比如影片结尾,曾失去了原始集市的阿婆也拿出了付款二维码,在哈哈一笑间新旧交替无缝衔接。事实上,现实走得更快,新老交替不是一个支付宝就能完美解决的。又比如,影片有个英文名“Coffee or tea(咖啡还是茶)”,咖啡和茶,借喻传统的与新鲜的,也是西方的与东方的。咖啡和茶可以产自一片土壤,这样的认知,亦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青年创业观不谋而合。(王彦)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