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鞋垫怎么做,鞋垫创业文案

农家女侯,今年26岁,家住云南省富源县福村镇新店村委会龙马山村。回乡创业三年来,她创办的21家村级扶贫工厂陆续在村委会扎根,带领家乡1000多户贫困户的3000多名留守妇女“绣”出了好日子。

厚积薄发 刺绣走红穷村

侯原来在昆明经营一家彩票店。2015年,与丈夫商量后,她放弃了彩票店的经营,独自前往浙江义乌刺绣工艺品厂打工。

“当时厂里3000元的月薪只有2500元。我要求老板给自己更多了解刺绣工艺品市场的机会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工资多少不重要。”侯对说道。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探索,侯认为家乡不缺劳动力,就萌生了在家乡做刺绣加工的想法。2017年,她与工厂签订订单协议,回到家乡开始代加工。

“一开始,只有五个人参与,手把手教他们。由于工人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制作的手工艺品合格率不高,两个月损失12万元。”她说。

侯在刺绣上赔钱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她的家人劝她放弃,村里人也劝她在家照顾孩子。面对损失和劝说,侯被深深地缠住了。看着她整天皱着眉头的样子,丈夫小斌第一个站了起来,支持她继续艰难的创业之路。

她与总厂沟通技术欠缺的问题后,总厂派技术员到村里对员工进行培训,把制作标准产品的环节和技巧制作成教学视频,让厂里的每一个新员工都可以通过对比学习,产品的合格率一下子提高了。一个季度后,不仅亏损弥补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了工厂的工作。侯和她的刺绣厂在附近的村子里很受欢迎。

连接一线 释放脱贫动能

2018年6月,富村镇搬迁现场竣工,贫困户搬迁。为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侯的刺绣厂向镇上开放,成立了“福村镇家园爱心手工作坊”。通过一对一的培训,它已经从开始培训的90人发展到今天的3000多名成员。

当侯了解到富村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后,他创办了刺绣作坊,开始了立体珠绣、钻石画、十字绣、鞋垫等20多种刺绣加工。更多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农村妇女有了收入,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工厂建在搬迁点。下楼就可以上班了。照顾家人也很方便。你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大家都很高兴来工厂工作。”行动自如的贫困户黄说。

2018年7月,由于扶贫工厂工人越来越多,侯整日为找合作企业、接工厂订单发愁。

“了解到工厂面临的困难后,镇上立即组织产业办、就业办负责人和侯先后到京鲁浙三地考察,与四家企业达成合作,签订订单订购协议。解决了产品订单和销售问题,彻底解决了侯和群众的后顾之忧。”该镇党委副书记陈再波说。

工厂进村 普惠贫民穷亲

在德胜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刺绣,让拥有独特刺绣技艺的妇女不依赖工厂就能赚取一定的收入。于是,侯有了新的想法:引进工厂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集团发展,让集团

众通过完成订单获得稳定收入,工人和市场都稳定后,逐步向外界推出本地特色绣品,树立本地品牌。


因为一次催货订单,她的愿景在德胜村徐徐展开。


“厂家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要求我们做出十万双鞋垫,工厂里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完成,最后在德胜村绣娘们帮助下完成订单,顺利交货。”侯佑林说。


这件事让德胜村的绣娘们接受了侯佑林的建议,积极报名参加刺绣扶贫工厂。自从德胜扶贫工厂建起来后,村里4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3人,圆了她们持家赚钱两不误的梦想。


“扶贫工厂要我们做的十字绣鞋垫,在村里正常情况下一人一天能绣两双,一双手工费是25元,一天就能赚到50元,比我们零散做要赚得多,还可以照顾家里。”德胜村委会小铺子村村民黄金花高兴地说。


同时,村委会通过推荐务工人员、配合管理等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


为了带动更多村里的贫困户增收脱贫,富村镇与侯佑林商议后,决定在全镇开设21个村级扶贫工厂,职工全部交由扶贫工厂培训后上岗,订单也由扶贫工厂按各村实际派发。


21个村级扶贫工厂相继扎根各村委会,得到实惠的群众越来越多,全镇兴起了全村妇女搞刺绣赚钱的热潮,侯佑林和她的刺绣扶贫工厂成为全县扶贫项目的靓丽名片。


热心公益 滋养万千乡邻


一些年轻人也来扶贫工厂上班。侯佑林想,要是能让这些年轻人到沿海大城市开拓视野、学习技术,将来回到家乡会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侯佑林的想法得到了广泛支持。到目前,已选送60人到浙江义乌总厂学习深造。


侯佑林还是个热心公益的人。扶贫工厂成立以后,对建档立卡户、残疾户、孤寡老人等困难职工,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的生活补助,定期组织她们参加工厂开设的心理辅导班,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


在侯佑林点滴为乡邻的情怀感召下,职工间互帮互助形成了常态,3000余名工人,3000多颗热心,让村里、邻里变得更加和谐。


“扶贫工厂进村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意识有了转变提升,村民们和谐互助,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新风尚。”德胜村党总支书记夏文达说。


对于扶贫工厂的未来,侯佑林早有打算。2019年初,工厂培训专职员工114人,正式开启线上销售模式。线下发动职工对接实体店铺,以销售提成的方式扩展实体市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为打造专业销售平台和本地特色品牌,推动本地特色刺绣工艺品“走出去”开辟了路子、夯实了基础。(完)(郭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