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开始招收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支农,计划招收508人。记者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本次招聘旨在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创业,努力打造一批扎根地方、助力乡村振兴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合同期满经审查合格的,授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享受国家和北京市相关优惠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的支持。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干和在乡村的才能。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在农村做志愿者、投资产业、行医、捐钱捐物、法律服务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并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国工作。乡村振兴特别缺人才,要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打破乡村人才瓶颈,凝聚全社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力资本是最需要开发的关键因素。要培养更多的乡村振兴人才,就要广纳天下英才,用好他们。
近年来,中央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人才仍然短缺。北京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农工作,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做贡献,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探索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和启示意义。
着力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从而一举两得。需要指出的是,使用和留住人才远比吸引和聚集人才重要。如果把吸引人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将考验政治智慧。
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让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匆匆过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时,仍面临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技能偏差、经济待遇低、保留时间短、安置退出不明确等问题。与城市较为发达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交通设施、舒适的生活环境相比,部分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就业环境差、就业资源短缺往往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的客观因素。
要突破大学生基层就业困境,除了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畅通基层就业渠道外,尤其需要重视基层就业环境建设,丰富基层就业资源,完善公共服务,展现优良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针对性,招收与岗位相匹配的大学生,保证大学生能在基层学习、干实事,防止人才浪费。只有营造大学生愿意投身基层的社会氛围,稳定大学生的就业情绪和就业心理,才能让大学生扎根基层,更好地服务群众,从而带动基层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使大学生基层就业机制真正有效。
农村地大物博,是青年学生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下乡下基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放飞梦想的选择。高等院校
则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强化对大学生的宣传和动员工作,结合现实国情、国家制度、文化传统等多方面丰富育人载体,鼓励大学生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如何才能快乐地工作生活且富有成效地度过一生?青年马克思的回答是,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照此逻辑,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能让自己投入全部热忱的事业,也许就是幸福人生的选项。
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需要在实践锻炼中逐步成长。作为就业的主体,青年大学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在职业探索中充分考虑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将泛化的选择具体化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职业选择,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工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然,大学生基层就业不应盲目而为,应当形成对基层就业客观理性的认知,结合实际作出务实的基层就业选择。
(作者:郭立场 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