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的引领下,婺城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创新项目。今天,小布给大家讲一讲创业者成长和创业项目的故事。
“手工灯笼+设计”
让这家淘宝店“红”了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表哥詹一博的工厂主要经营手工纸灯笼,大量出口欧美国家。但订单300万元的货物即将发货时,对方打了一个海外电话,表示不需要货物。詹亦波在接到表弟的求助后火速出手相助,这恰好成为他未来十年事业转折的契机和起点。
好在这批订单上没有LOGO。探索电商的詹亦波,尝试在淘宝上销售这些积压的商品,在淘宝上开了第一家纸灯笼专营店。300万元的灯笼很快就卖完了。
后来,詹亦波开始反思。为了解决这种不对称的贸易关系,他开始寻找设计合作伙伴,并在淘宝上玩“时尚灯笼私人定制”。这次得到了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剧组的关注。明明知道剧组要求的灯笼设计制作没有利润,詹亦波还是下订单让工厂做灯笼面,给剧组留足了,剩余的放在淘宝店卖。《妖猫传》一播出,灯笼就卖得很好。
但是,詹一博很快发现,淘宝上同类型的灯笼越来越多,价格也比他的低。经过深思熟虑,詹一博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开始整理专利申请材料。
詹亦波的纸灯笼在影视圈越来越出名。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省级电视综艺节目的栏目都来买有设计感的灯笼。同时在考察了几家灯笼厂后,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设计稿的无障碍制作。“私订”的概念越来越流行,需求越来越强烈。
“繁育生产+非遗后加工”
让这些水产品“活”了
金华城南的“金华酥鱼”让白发老人光顾,甚至让年轻人津津乐道。对于泥鳅之王王海之来说,这是对水产经济的新尝试。
创业的前四年,王海志看到了泥鳅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创办了“泥鳅养殖场”,在白龙桥镇承包农田,试种泥鳅养殖。多次失败后,王海智掌握了泥鳅的系统养殖和繁殖技术,在江塘镇开辟了新的养殖基地。基地泥鳅产量和品质稳定。王海智在业内也被称为“泥鳅王”。
因此,“渤海农场”的泥鳅市场非常好
。王海智开始思考“鳅海农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他拓宽了养殖范围,增加了草鱼、鲢鱼等可与泥鳅和谐共生的鱼类。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海智跟父亲提起儿时美味的“酥鱼”。可制作工艺复杂,如今少有人传承。
为此,王海智做了详细的调查,恢复了传统“酥鱼”的制作技艺,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糖醋味”,并将之应用于泥鳅、草鱼等的后加工。这一口金华味让来往顾客念念不忘,总是供不应求。

眼下,王海智正在钻研酥鱼长期保鲜技术,实现跨地区销售,进而延伸水产养殖的经济链。他希望,“金华酥鱼”可以成为金华的另一张新名片。
“相牛+连锁经营”
让这家面馆“火”了
从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的赵建波,在几次创业失败后,一头扎进黄牛养殖业。后来,赵建波开始琢磨起“相牛”。几番周折,赵建波渐渐摸清了其中的门道,在牛市上练就了“火眼金睛”。同时,他也逐步建立起最经济的育肥模式。

2014年底,赵建波在金华市区江南开了第一家牛肉面馆。最初的一段时间,他在店里卖自家养殖场的牛肉,赵建波的牛肉面生意越做越红火。

随后,赵建波又走了一招新棋。他到天南海北的牛市上,一边将自家养殖场的牛卖出去,一边凭着多年练就的“相牛”本事,找好的牛源,供应牛肉面馆的用料。
在赵建波的牛肉面馆,后厨有专业的面点师和打卤师,前台有专职的收银员和服务员,餐厅里窗明几净,月销售额可达30万元。

眼下,赵建波正筹划着做第三次转型,将业务重心完全转移到牛肉面馆上,一方面继续寻找优质牛源,另一方面逐步建立“散户订购”这一较稳定的牛源渠道,进一步完善牛肉面馆连锁发展模式。



作者/张苑
编辑/陈晓倩
美编/陈叶琪
责编/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