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运行,当日仅一只股票——申安达上市。30年后的2020年8月24日,随着首批18家公司在深交所大楼敲钟,创业板正式进入注册制时代。
8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媒体团走进深交所。在深交所一楼大堂,第一批注册制上市企业启动仪式的红色标志依然竖立在大堂。
2020年1月,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力争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中实施多项试点政策。4月27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正式启动。
6月12日,创业板改革相关业务规则、配套规则、指引、通知正式发布。建立了创业板股票发行监管委员会、上市委员会和行业咨询专家库。6月15日开始受理创业板被审核企业申请,6月30日开始受理新申报企业申请。8月24日,首批创业板注册制企业上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深交所上市公司2249家,其中主板470家,中小板960家,创业板819家,总市值27.7万亿元;7169只上市债券(含资产支持证券),上市面值2.28万亿元;上市基金551只,资产净值2403.3亿元。
“我们深交所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球第九,总市值排名第七,成交额排名第三。”深交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交易延迟已经从110毫秒减少到现在的1.1毫秒。”
走上8楼,电梯入口处还有第一批上市公司登记系统挂牌仪式的红色标志,走到右手通道就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敲钟大厅。这个大厅以红色为主。没有仪式的时候,市场上的大钟就藏在一个巨大的红灯笼里,需要的时候才会下来。
据深交所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深交所第四代上市时钟,“一代比一代大”。
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发展,深交所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