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4月29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乙遥二火箭成功发射,核心舱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开启,中国航天事业即将进入新时代。邱新生摄(人民图片)
据英国网站《金融时报》报道,4月29日,长征五号乙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空间站和载人航天工程核心舱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计划执行11次航天任务,天河核心舱的发射是一系列任务中的第一个。这个空间站将在轨道上运行至少10年,将容纳三名宇航员执行长达半年的任务。中国宇航员预计今年夏天去空间站。
据西班牙网站《国家报》报道,名为“天河”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迈出了最新的一步。中国计划利用其自建的空间站测试专门用于探索外层空间和开发太空材料的关键技术。中国强调,自主建设空间站不是为了与国际空间站竞争,中国对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事实上,中国已经与联合国进行了合作,并欢迎外国研究人员进入这些设施进行实验工作。
长征五号B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执行空间站任务。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整体呈T型构型,共有三段,共——1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核心舱在中间,实验舱一和实验舱二分别连接两侧。
4月29日,长征五号乙遥二火箭将天河核心舱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后续,长征五号B系列火箭将发射实验舱——“问天”、“梦幻天空”,与天河核心舱完成对接,直至建成完整的空间站。根据计划,今明两年中国将陆续进行11次发射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这次带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的精度极高,将为后续一系列对接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极大便利。
建设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天河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事实上,载人航天工程成功推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迭代技术的运载火箭。
近年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研究、发射、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进入和探索太空的能力。与上一代运载火箭相比,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优势显著:一是运载能力翻了一番,单次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8吨左右提高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5.6吨提高到14吨,居世界第一;二是任务执行适应性、入轨精度、可靠性、安全性不断增强,进一步探索太空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7月和11月,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首次自主星际探测的“田文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实现探月三期最终目标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三是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采用高能绿色的液氢液氧复合低温推进剂,不仅性能和效率大幅提升,而且环保无毒,对人体和地球环境更加友好。
虽然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向深空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仍无法满足中国进一步星际探索的巨大需求。现在,天河核心舱的发射是中国建造自己空间站的第一步。根据中国的规划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智力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就空间站建设而言,中国空间站是自建的,实现了所有产品、部件和原材料的国产化,关键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一贯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方式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比如,与有关国家联合成功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卫星R&D和发射合作,分享探月、探火星成果……中国和平利用外空的态度和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赞誉。
太空探索的成果属于全人类。中国的空间进步也为全球空间科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未来,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宇航员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随着中国航天能力的不断提高,将吸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国家参与外空探索国际合作。
(记者贾平凡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