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小华张莉丹南昌日报全媒体记者徐磊
南昌红色印记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胜利了。南昌各界人士被叛军的士气所鼓舞。一时间,大批工人、学生、农民踊跃加入起义军,其中只有六七百名学生报名参加起义队伍。起义部队突然增加了如此多的新战士,以至于制服暂时无法获得,需要紧急出动。
南昌的缝纫工人知道起义官兵是亲民的。他们一得知这一情况,就迅速召集了一个缝纫队,为新战士们制作制服。根据前敌委员会的部署,起义部队将于8月3日后分批离开南昌前往广东。只用了两天时间,新战士就很多,做制服的任务很重。为了在不影响部队行军计划的情况下为新战士制作军服,缝纫工人连夜赶制军服。1927年,缝纫工人使用原始的脚踏缝纫机,效率不如电动缝纫机,工作强度很高。打了一夜仗,缝纫工们的脚酸了,眼睛花了,背也疼了……但没有人停下来,更不用说喊累了,昏暗的灯光下,全是他们忙碌而坚毅的身影。
万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作为当时南昌紫姑路上的一名普通缝纫工,他至今还记得起义军进入南昌时的情形。
“他们(起义战士)根本不让我们的人民受苦。请给我们做某事的钱。当时,天气非常热。许多士兵把裤子带到我的商店,换成短裤。他们从没少给过我一分钱,剩下的布料都给了我。就是普通士兵向我要一点开水喝,然后给钱。”回忆起这里,经历过乱世的万感慨万千。军人的这些做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可逾越的纪律原则。南昌起义的官兵们总是牢记在心,但如果他们从人民那里拿一点,他们的钱就会翻倍。“没有错的时候,战士们总是和我谈笑风生,老百姓都觉得他们和蔼可亲。”起义官兵热爱人民,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支持起义军,南昌的革命情绪空前高涨。
后来,万郭盛把自己的缝纫机捐给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此时的缝纫机已经锈迹斑斑,但缝纫工人对起义战士的深厚感情却像一道光一样温暖地照耀在后继者的心中。
来源:南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