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新眼睛,作者|雅婷,编辑|鲈鱼
辞职开店正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向往。
截至2020年7月,据天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达8000万家,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70%。2019年,全国新增小微企业近1500万家。2017年至2019年,每年新注册小微企业超过1000万家。
究其原因,有一部分贡献是来自于选择创业开店的年轻人。
前段时间,#辞职开店是年轻人的退路#冲上微博热搜榜。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达2.4亿,讨论量达2.5万。热议的背后是网友们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网友在话题下留言,说开店是为了完成青春的梦想,是理想照进现实;还有网友认为选择开店的年轻人没有被社会打,不确定开店意味着什么。
虽然评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但New Eyes注意到,还是有很多人渴望创业开店。
正如《2020年轻人理想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多数人认为理想的工作是“自己开店”。今年的《小店经济活力报告》也显示,71%的18~50岁人群有未来开店的打算。
图:年轻人理想职业排名TOP10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辞职开店。选择开店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出于对上述问题的好奇,本文有幸采访了几位已经创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探讨年轻人选择开店背后的逻辑。
开店不易
“没有人不会在年轻的时候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的。”在上海经营了两年半的网上名人书店老板齐悦说。7月在武汉读本科,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了两年员工。深深意识到大厂工作与我的职业理想有差距,我毅然选择在2018年7月辞职,着手开本。
“毕业才两年,手头也没存什么钱。开店的钱有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拿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朋友那里借的。”当我得知齐悦要辞职开书店时,我的父母极其反对。然而,当时齐悦已经辞职了。无奈之下,她不忍看到女儿到处找别人借钱,只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齐悦开店。
书店的前期准备是非常漫长和耗费精力的。
从选址、租房、书吧概念设计、店面装修到正式开业前前后后花了近一年时间。那一年中柒月全国各地跑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的不同类型的书店风格,店铺概念几次确定下后推翻又重来。
“我在前期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当时就觉得这个书店开不了,就算开了也赚不到钱。”准备了半年的书吧,她几乎放弃了开店的想法,齐悦向《新眼睛》坦白。
事实上,7月的书店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的盈利了。在疫情的影响下,书店停业了4个月,期间房租和水电费用都是一分不差的支付。即使在商店恢复营业期间,店里也几乎没有顾客。当时书店只出不进。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2年,近50%的实体书店倒闭,总数超过1万家,倒闭数量在2019年前后达到峰值。2020年疫情期间,共关停书店1573家。
“开店是年轻人的退路?我觉得恰恰相反,年轻人想要开店更需要慎重的考虑,毕竟现在支撑我继续开书店的原因就只剩下当时的一些理想和情怀了。”对着齐悦新的眼睛说道。
>与柒月不同的的是,做了两年校园轻食外卖的林鲜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由。在被问道为什么会选择自己开店的时候,林鲜告诉新眸,其实在2019年时轻食已经是比较火的一个概念了,出于对轻食未来发展的看好,在与男友合计之下,两个人合资开了一家轻食店。后来的事实证明,林鲜的预判很精准。
据美团点评数据显示,2017年底轻食类门店数量仅有600多家,2018年增长至3500多家,全国轻食类消费订单量同比增长75%。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5700家轻食相关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超78%的轻食相关企业新增成立于2018年之后。
“刚开始一天就四五十单吧,主要是通过私聊我下单,就比较麻烦,单量也很有限。后来我们做了小程序下单,通过建群拉新,慢慢的人就多了。到疫情期间我们休息了半年,今年开学迎来暴涨,每天都限定在260单左右,再多就会忙不过来。”
尽管经营有了起色,收入也很可观,但当新眸问及未来的打算时,林鲜却说可能会考虑关店。眼下林鲜的经营模式是存在问题的,从采购食材到制作再到配送,几乎只有最后一环可以交给外人来做,其他必须自己亲力亲为。在个人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店铺想要进一步扩张就很困难,继续目前的经营模式又没有前景可言。
在林鲜看来,“当时开店就是为了养活自己,现在这个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了,下一步是不是继续自己经营店铺还在考虑当中。”
大城市依然是开店首选
去年6月,美团研究院、上观数据针对服务业小店的发展情况曾展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区域来看,小店经济活力(包括消费能力、供给能力、数字化水平)TOP5区域为华东、华南、华北、西南、华中;从城市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的服务业小店经济活力位居国内城市的前五位。
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年轻人开店选址的第一顺位仍然是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图:小店经济活力TOP5区域(来源:美团研究院)
“尽管拥有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大城市提供的流量和便利同样是小城镇不能比的。”
自营一家美妆店铺的晓菁,在八年前就从广西五线城市的老家来到了深圳,起初是在一家美妆店铺打零工,积攒了一些人脉和经验后,选择了和同乡合作开了一家自己的美妆店铺。
店铺开在深圳罗湖区的一条老街上,偏离了市中心和购物中心,每天进店购物的人还是进进出出,流量十分可观。“在我们老家那边,小城市里基本就一两个购物中心,美妆店铺一大半都会开在购物商城里,街边的美妆店铺基本是没有人会进去的,就算进去也不会有很高的消费。”
在晓菁看来,如果不想被抽成利润,就不能在商场开店,在街边开店小城市又很少有人光顾,这样一算只有在大城市的街边一角才最合算。
人流量是开店看重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交通。晓菁告诉新眸,店铺的进货都是直接从代理批发商那边拿货,距离店铺的位置不远,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有时候某件产品突然卖断货也不必过于担心,直接和批发商沟通,半天就能到货上架销售。除了进货时间灵活,还有一个显而易见好处,那就是不必担心囤积太多的余货,这在无形之中减轻了店家的经营负担。
事实上,不只是美妆行业,2020年兴起的新式茶饮、咖啡行业对于人流量和交通有同样的诉求。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11万家茶叶相关企业,广东省以近20万家茶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第一;我国目前共有超14万家咖啡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达到3.3万家。
在谈及未来是否会考虑回乡开店时,晓菁表示,“大城市竞争激烈,小城市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轻松,综合对比下来,我还是会选择深圳,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辞职开店,并不是躺平
此前和#辞职开店是年轻人的退路吗同样被热议的另一个话题,还有年轻人选择躺平可耻吗,由于话题讨论前后相差时间不长,两相结合之下,辞职开店被认为是年轻人选择躺平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这种看法,返乡开店的千千并不认同。返乡之前,千千在江苏无锡的一家园艺店工作,薪资待遇一般,周末双休,偶尔加班,当时的工作对于千千来说,没有激情、活力,反而是一种躺平的状态。
返乡后,千千先是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健身房,经营了半年,一切正常运行起来后,千千又将健身房盘了出去,在城市的酒吧一条街开了家酒吧,到今年的六月已经正式营业三个月,之前健身房的顾客,现在又成了酒吧的消费者。
“生命在于折腾,在了解到健身房生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赚钱后,千千随即放弃了已经稳定营业的健身房,选择了探一探酒吧的门路,“我看到这几年奶茶茶饮也炒得比较火热,但是这里(指千千的家乡,一个县城)还没有几家奶茶店,未来可能会考虑再开一家奶茶店。”
事实上,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超过8成的职场人并没有从事理想工作。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年龄越小,触发他们离职的敏感点就越多,90后和95后选择离开工作的理由平均都在2个以上。也就是说,年轻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洒脱,大部分年轻人在选择辞职时都是经过再三考虑的。
被嘲为咸鱼、躺平的一代,虽然面对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落差,但依旧有超过95%的年轻人表示需要努力。就像豆瓣小组“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中谈到的一样,躺平是一种暂时的选择,起立才是年轻人一贯的姿态。(本文首发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