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郑超
河南是品牌的宝库,蕴藏着令人震惊的秘密,需要传承;郑州是文明的沃土,历史悠久,但对现代人来说有点陌生。
近年来,省市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事业发展新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郑州CPPCC委员关国锋提交了相关建议,建议更加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郑州城市品牌。
文创事业潜力强大,但缺乏拿得出手的“郑州品牌”
近年来,河南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关国峰介绍,例如,2019年,河南省文化旅游厅举办牡丹奖全球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洛阳),鼓励参赛选手围绕洛阳文旅IP进行创作,征集作品1.6万件,累计曝光7.36亿次;2020年,河南省文化旅游厅联合开封市政府和黄河流域巩义、新郑、金梦、汝州、宝丰、文县、禹州、渑池8个县(市),聚焦黄河沿岸8个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河南黄河盛典”2020国际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季。
关国锋说,尤其在2020年,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出圈”,也进一步证明了植根于河南优秀文化基因的文创事业潜力强大,“洛阳礼物”“豫游纪”“许昌礼物”等品牌初露头角,“但放眼全国,还未能称得上‘口口传颂’,郑州更是缺乏拿得出手的‘郑州品牌’。”
他发现目前郑州有很多文化相关的企业,但是规模小,盈利能力不够。大多涉及工业水平较低,仍有少数企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他们大多以做单一产品为主,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市场发展受限于资金短缺,企业与品牌之间没有发展协同。
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反映专业人才缺乏,创作氛围难以到达北方、广州和深圳,以及成都和杭州。因此,人才无法留住。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智慧、有活力的青年人才,将是我国城市间人才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核心。
此外,他还了解到,郑州市有专项资金支持百年文化产业发展,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优秀项目予以支持。2019年后取消省级财政支持,改为资金支持形式。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对相关政策并不知情,信息渠道的畅通仍有待解决。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主流媒体还有差距。关国峰以“考古盲盒”意外“出圈”为例。这一事件在当地媒体第一时间推送后并未走红。“如果当地媒体能早一点介入和传播,或许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会在新的消费力量中流行起来。”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
根据关国锋建议,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需要大力引进的人才包括国内外、省内外原创设计者,专业品牌运营人员,城市营销策划人员,国内外优质运营机构、优质资本方等,郑州市要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扶持,通过留住人才改善城市创作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在扶持大IP、大品牌领军企业的同时,不要忘记团结中小企业。关国峰表示,文创品牌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品牌之间一定要有竞争,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合力,打造“郑州品牌”社区乃至“河南品牌”社区。政府部门要联合主流媒体建立河南、郑州企业品牌联盟,定期举办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论坛和推介会,增进品牌间的了解,形成产业
由于目前规模小,业务能力不足,
小企业,要对其文创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具有发展潜力或浓郁地方特色的企业或商家应长期关注,进行重点孵化。与此同时,关国锋提到,还需要鼓励和帮助这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迭代升级,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品牌生存逻辑和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现有的品牌危机,甚至化危为机。
除去重视引进人才,做好原创设计外,关国锋提到,“郑州品牌”的打造,需对接文化传播、经验分享、沟通合作的平台。
“主流媒体品质高、对品牌的托举能力强,对本土品牌形象的塑造力和呈现力也更强。”关国锋表示,可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为品牌背书,通过图文报道、视频直播、H5、VLOG、精品文创对接活动、品牌赛事等多元传播形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实现大量且有效的曝光,持续扩大本土品牌的传播声量。
在此过程中,媒体是“郑州品牌”建设的领航者,是“顶层设计”上传下达的渠道保障,是品牌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警醒监督,也是可以提供优质品牌设计、运营、交流的教育平台。
此外,他还建议,应持续探索变现模式,完成文创事业的市场化运营,针对不同品牌定位,采用不同消费群体喜闻乐见的市场转化模式,重点关注“Z世代”等年轻群体的审美及消费习惯。
(编辑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