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诞生在武汉市丁子桥路108号的一个普通小区。一个破旧的营房,一个标志和一部电话都是这个孵化器的财产。
国家企业孵化器载体的数量从1997年的89家增加到2016年底的7553家。每个孵化企业平均带动了16个就业岗位,提供了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培育上市公司1869家,总市值2.7万亿元。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陈清介绍,“十三五”期间,许多创意空间和加速器将首次纳入孵化器体系,我国孵化器数量力争突破1万个,建立海外孵化器100个,创造就业岗位300万个,培育上市企业2000家。
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热量分布图
中国第一个孵化器从武汉起步
根据“创新光谷”微信官方账号的记录,1987年2月,武汉科委领导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个《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请示》。文件署名为“东湖智力密集型社区规划办公室”。在当时,“智能密集”是一个新名词,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根据历史资料,1986年底,武汉市共有高校职工49374人。截至1987年3月,武汉市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468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90个。仅洪山区就有21所大学、26所中专、22所中央和省级科研机构。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科技人员很难下海创业。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早期创始人之一龚伟表示,“如何对东湖区民营科技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从而实施系统的保障、支持和引导,形成有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特殊‘小环境’,刻不容缓。”
龚伟回忆,为敢于走出体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庇护所”,是中国第一家孵化器的初衷。
但是当时很多人还是觉得“下海”是无所作为,创业中心的广告在高校引起了争议。然而,创业中心的组织者坚持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去附近高校的公告栏上贴的“招蛋孵化”的小广告。他们应该学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经验,成为像北京石头集团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1亿元,利税1000万元。龚伟说,“如果东湖区能成为这样的企业群体,就有可能从另一个途径在武汉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是有回报的。1985年,国内第一代激光毕业生孙文离开武汉某研究所,下海成立楚天光电子公司(以下简称楚天激光)。整整一年,他没有接到订单,靠贷款支撑。得知创业中心成立后,孙文立即搬到了那里。
1987年,楚天激光成为创业中心首批孵化企业,获得免费生产场地120平方米,贷款近100万元。1990年,创业中心通过申报国家火炬计划,为楚天激光争取到了460万元的信贷支持,并为多家企业设立担保基金进行担保。两年后,楚天激光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随后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如今,楚天激光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和工业激光基地。孙文感慨地说:“没有创业中心的全力协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楚天激光。”
“十三五”规划支持孵化器多元化发展
作为中国孵化器的发源地,武汉30年来建设了350多个孵化器和创意空间,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9个,国家级创意空间35个,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形成了“创意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孵化器服务体系。
东湖高中
是在创业孵化方面大胆先行先试,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推出“黄金十条”政策,推动全国高校成果转化“三权改革”。为青年科技人员创业融资搭建光谷“青桐汇”活动平台,3年帮助70余项创业项目融资20亿元,并得以在全国复制。近期,东湖高新区围绕加速成果转化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首推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创“科技悬赏奖”。不止于武汉,陈晴介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创业孵化载体7553家,包括孵化器3255家、众创空间4298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22.3万家,累计毕业企业8.9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1871家,占创业板上市企业的1/6,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1/10;涌现出科大讯飞、华中数控、中星微电子等一批知名上市科技企业,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陈晴透露,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首次将众创空间、加速器纳入孵化器体系,完善多类型、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具体来说,通过3882家众创空间培育创业团队,再通过8923家孵化器培育初创企业,进而通过3575家加速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和大企业,最终实现企业挂牌上市,形成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从孵化器大国向孵化器强国迈进,全国孵化器载体建设将呈现新格局,创业孵化载体力争突破一万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突破3000家,国家级孵化器1500家(30%创业孵化链条,40%专业孵化器);孵化绩效要达到新水平,50%孵化器要具有创业投资功能,60%搭建公共技术平台,70%从业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80%形成创业导师辅导体系,孵化器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合作中介服务机构2万家;孵化器服务能力要实现新提升,力争创造20万个创业企业和团队,5万家毕业企业,R&D投入1000亿元获得有效知识产权20万件,创造就业岗位300万个,吸纳大学生就业50万人,培育上市挂牌企业2000家;孵化器国际化迈上新台阶,引进海外孵化机构100家,建立海外孵化机构100家,留学生和海外创业者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