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企业家是一个微妙的词。
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并成功退出收购后,他们继续开始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创业过程。
那些真正熟练、能干、坚韧的连环创业者,是投资者眼中的“珍宝”。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博士在《财经天下》的一次采访中针对不同创业者的背景做出了选择。他说,排名应该是:连续创业者、有大公司背景的创业者,以及在好感度或成功率方面没有经验的首次创业者。
和李开复一样,对连续创业者有好感的投资人也不少。
另一方面,在双创浪潮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创业投机者”。这些人在资本市场火热的时候,不断抛出故事和概念,试图通过一个又一个创业项目拜访投资者,来分一杯羹。
在IT Orange的数据库中,我们选取了“创业经历”中公司大于等于2的创业者,定义为“连续创业者”。截至2016年12月31日,IT Orange数据库记录的连续创业者人数为4817人,占同期创业者总数的12.4%。
其中,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的有3654人,占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803人有过3次创业经历;创业5次及以上的企业家数量大幅减少,约112名企业家有5次及以上创业经历;然而,拥有最多相关创业公司的企业家有12次创业经历。
IT Orange将从这些持续创业者中找到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
同一公司下的多个不同方向的产品,不断转型摸索
在有过5次及以上创业经历的人群中,几年内在同一注册公司经历多次转型是普遍现象,有些是同行业同领域的模式转型,也有很多跨度较大的转型。
来自江苏的企业家穆某于2009年4月注册了该公司,并启动了基于LBS的网络位置服务平台。公司没有投资信息,网站无法打开。
然后在2011年8月,基于LBS技术和积累的数据,公司做了一个“与身边人分享书籍”的平台。当时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人们下载使用APP的习惯没有大规模形成,使得这个平台的用户很难积累。
2012年5月,公司继续转型,他们做了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应用,有一些“公众评论”的功能社区。随后,公司持续开发两大延伸产品,一是帮助用户发现城市专卖店的应用;另一个是帮助用户找到藏文书店并指导他们去哪里找书的应用程序。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这个系列创业者的两条信息:LBS定位技术背景和对书籍的热爱。他的创业都是围绕这两点,但他切入的领域用户基数小,用户需求不强。要及时抓住“第一次机会”,显然还为时过早。
二
多次出手,到处成功
这些系列创业者中,有一部分可以在不同领域创业,他们都可以“相对成功”。这种运气好,超能力的玩家还是很少见的。
“雕刻师”孟星可以说是一个典范。2009年,刁烨创立了漂网
科技,主打产品即为知名的阿芙精油,这款年轻的精油品牌迅速成为天猫销量第一的美妆店铺。2012年10月,雕爷牛腩开店,以“百万买得牛腩配方”的故事开始,这家“轻奢”品牌的餐厅迅速走红。另外雕爷还开了一家烤串店。2014年里,雕爷几乎同时做了河狸家美甲和三体空气净化器。
目前河狸家已经成功融资到C轮,并将服务项目扩展到全品类的美妆上门服务平台。它同时是O2O泡沫里活下来的少数公司。而三体空气净化器从一开始的“去除车内雾霾”这一个点扩展为了现在的空气质量解决方案公司。
纵观雕爷的几家公司,一个典型的“套路”就是“单点、爆品突破”,再加上雕爷自身的营销能力,这几家公司均在初期能够迅速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至于是否都能做到如阿芙精油一般的品牌化,我们还得看后续发展。
三
失败过,再尝试,数次之后成了
创业是勇敢者、聪慧者的游戏。最终成功成为企业家的那些创业者,无不有“坚韧、拼搏”的劲儿。
第三种类型的连续创业者应该是投资者最为喜欢的那一类:他们往往有着不错的学历或大公司背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技能,此前有过创业经历,无论是成败,当他们要再次创业时,投资人都愿意付更多的钱在他们的新项目上。
张一鸣可以作为这类连续创业者的代表。由张一鸣创立或参与创立的公司共有5家,其中2家为其作为创始人创立。
从刚毕业便创办开发的“IAM协同办公系统”到作为酷讯的第一个工程师负责产品研发,再到参与了饭否的创办并经历饭否的关站。
在饭否被关闭时,投资人找上门来希望出资给张一鸣创立一家房产信息网站,于是2009年张一鸣创立“九九房”,解决人们的租房、买房问题,并成为当时房产类应用第一名。
2011年底张一鸣辞去九九房CEO职位,开始筹备今日头条。到现在今日头条以其庞大的用户量,已经成为聚合类新闻客户端里不容忽视的应用之一。
四
我又有了一个Idea
在2016、2014创业热潮最巅峰时,很多人理解的创业甚至就是做一个APP,我们所收录到的连续创业者中,不少人即为此类“APP创业者”。
他们往往突然想到或者发现了一个小痛点,便带着无限兴奋迫不及待的找程序员开始做APP。而这类APP通常没有强壁垒,极其容易被抄袭和颠覆,更要命的是一些匆忙开工的APP根本没有经历过种子用户验证,老板们认为的需求很快被运营、推广人员退回来而尴尬收场。
创投市场热度在2015年下半年极速转向,并在整个2016里持续“寒冬”,各个壁垒较小的领域在经历了饱和、泡沫、破灭、倒闭之后,创业融资的门槛提升,这一类别的“连续创业者”快速消减。
连续创业者比初次创业者更容易成功吗?从概率上讲是的,毕竟初次创业者的人数基础太大。但暂时还没有数据证实,初次创业者一定不如连续创业者,也许等到这一批移动互联网公司上市(一个通俗的成功标准)的数量到达一定基数时,IT桔子可以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分析:第一次创业就可以做出可以IPO的公司的概率有多大?
— End —
IT桔子2016中国互联网创投盘点系列报告
以上报告点击跳转查看,
更多年度盘点请关注《IT桔子2016年度互联网创投盘点报告》(https://www.itjuzi.com/2016/)。报告依托于IT桔子自身数据库,对2016年的创业、投资、并购与上市,及15个行业发展、投资机构、BAT布局和创业者脸谱派系等内容 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下一个风口,从数据中观察与了解创投圈的真相。
IT桔子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创投盘点报告及多行业2016年活跃投资机构及投资人红宝书已在微店预售,预售期享受折扣价格,更有买一送一等活动,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抢购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