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兰州有稳定工作的白万里辞职回国创业。图为米莉和他的父亲在采摘蘑菇。潘晓梅
2013年,在兰州有稳定工作的白万里辞职回国创业。图为米莉和他的父亲在采摘蘑菇。潘晓梅
中新网兰州2月27日电(潘晓梅)初春,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四官寨村的一片农田里,整齐排列着三个塑料大棚,这是返乡大学生白万里的香菇种植基地。走进温室,36岁的白万里和父亲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蘑菇。
“这两年,如果蘑菇价格好,市场好,平均每斤价格在5元以上。我们的蘑菇卖得很好,旺季供不应求……”白万里的话里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白万里,1983年出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兰州一家公司工作。他在农村长大,一直有一个农村致富的梦想,希望在农村搞事业。2013年,经过深思熟虑,白万里辞职回国创业,决定发展特色种植业。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产品也受到大众青睐,前景看好。”回到家乡后,白万里考察了市场,参观了农业基地,咨询了亲戚朋友.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他筹集了近20万元修建了3个塑料大棚,种植了1万袋菌棒,开启了自己的增收致富之路。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由于经验不足,蘑菇长黄有斑,影响销售。白万里及时在网上咨询农业专家,每天观察大棚里蘑菇的生长情况,逐渐找出了原因,解决了问题。2013年春节迎来采摘旺季,蘑菇大丰收,产量超过1万公斤,收入4-5万元。
蘑菇种植基地种植的蘑菇。潘晓梅
试种成功后,白万里充满信心。第二年,他扩大种植规模,将菌棒数量从1万袋增加到3万多袋。他每天早起晚睡,大部分时间都在温室里忙碌。采摘期间,他会在凌晨两三点把蘑菇拉到市场上出售。以前在城里开水果店的父亲,也回家和他一起管理蘑菇棚。
“虽然种蘑菇很难,但收入可观。如果掌握好秸秆和辅料的配比,大棚的温度、湿度、收获量基本都没问题。”白万里说,蘑菇长得比较快,种植后40-70天就可以采摘,一个月一次。
经过摸索,白万里积累了丰富的香菇栽培经验。近年来,他每年循环种植3棚香菇,年产量约4万斤,收入约20万元。
在创业的道路上,白万里不断探索,在蘑菇种植渐入佳境后,他尝试种植绿色无污染的芽苗菜。为了掌握种植技术,他到四川、北京学习,并实地咨询了北京市农科院的专家。去年夏天,白万里在蘑菇棚里种了黑豆、豌豆等芽菜。几经波折,反复试验,终于投入生产。
今年,白万里脑子里有了一个新计划:“计划大规模种植芽苗菜。如果资金到位,他准备再建几个大棚,成立合作社,动员周边群众加入到香菇种植行业中来,实现集团的兴旺。同时增加了新的休闲采摘项目,吸引市民到大棚采摘蘑菇和芽菜,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