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北京作为中关村“双创季”活动之一,在中关村开设创业街国际人才市场。图/视觉中国
李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人才处处长
中关村实施各项人才新政,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
创新离不开人才。对于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来说,很难说是中关村造就了这些企业家,还是他们造就了中关村。
海归近4万人,外籍人才近1万人.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在这里汇聚成磁场,使这片“创业圣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关村园区成立30周年。40年来,中关村的人才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中关村靠什么法宝吸引这么多顶尖人才?人才对于中关村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与中关村管委会人才处处长李进行了交谈,请他透露中关村人才发展的。
一些政策开始实施,并建立了一个“人才区”
新京报:近年来,中关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引进人才?效果如何?
李:自2011年全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来,中关村人才工作得到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在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际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科技创新不断涌现。
在中关村管委会的努力下,多项国家文件和相关政策相继出台。2011年3月,中组部、北京等15个中央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实施重大项目布局、进口税收、结算等13项试点政策。
2015年10月,中组部等10个中央部委在北京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实施了8项措施,包括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许可办理程序,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手续等。
2018年2月,中组部等五部委联合北京市发布《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开放国际人才引进和使用、支持国际人才发展、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许多政策首先是由全国提出的。目前,政策的具体措施已经落实,如进一步落实便利外国人办理健康体检证明的措施,取消人力资源机构投资限制,增加符合条件的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等。
此外,2016年3月1日,中关村管委会还寻求公安部落实20条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其中,“设立审批服务窗口”“开通绿卡直通车”等10项政策在中关村先行先试。
新京报:中关村人才区建设现状如何?
李:目前,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海归近4万人,外籍人才近1万人。
打造高端人才“直通车”
新京报:中关村为这些引进人才提供了哪些优质服务?
李:过去中关村对人才的支持主要是财政补贴,也就是以“企业开办费”的形式进行补贴,现在更注重为创新创业提供一个长期的优良环境。
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关村鼓励各类园区通过贷款建立“人才公租房”
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并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自2012年以来,累计支持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千余家,支持海外人才创业服务机构170余次,累计支持资金超过2亿元。在激励政策方面,我们开展了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目前已有616名中关村髙端人才通过“直通车”取得了教授级高工职称。
新京报: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可提供哪些服务?
李志磊:2016年3月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1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为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外籍华人、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以及外籍学生等四类群体提供出境入境、签证、居留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具体来说,在服务外籍高层次人才方面,新政设立了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直通车”,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目前“绿卡直通车”政策已有408人获得在华永久居留,办证时间从过去的180天缩短到50个工作日,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
新京报:中关村引进人才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李志磊:长期以来,国际人才存在“进不来”“留不下”“干不好”“融不进”等难题,为中关村人才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中关村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解决人才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关村、北京市的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
例如,原来有很多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却缺少针对辅助外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诸如秘书、助理等人才的保障政策,导致其办理的居留许可与工作许可时间上不同步,这也造成了外籍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得不到更好地发挥。今年2月份实施的中关村国际人才20项新政,就是解决这类问题。
以才引才,“创新无国界”
新京报:目前中关村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下一步有何计划?
李志磊: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关村作为国家第一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面向全球吸引人才的重任。这方面就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人才的评价、激励,以及人才的流动。比如说人才如何在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体制之间进行交流,这个都需要破题。
另外一点就是如何用好这些各类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全球人才不见得都要引过来,而是一定要为我所用,或者说进行合作。按照习总书记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可以做个全球人才的“创新共同体”,创新是无国界的。我们下一步要按照这个方向,来使全球英才共同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新京报:你认为中关村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才的原因是什么?
李志磊:我想除了巨大的国内市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企业非常多,一个人才到中关村来,不论学什么专业,都有他的用武之地,这是“事业引才”。
另一个是“环境引才”,经过这么多年,中关村形成了非常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个是“以才引才”。很多企业反映,虽然中关村人力成本比较高,但相对来讲,能招到一个新兴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的成本在全国来看是比较低的,而在中关村都能找到这种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第四个,由于这里高校院所密集,始终是人才的高地。很多人毕业可能出国了,回来的第一站往往就是来中关村看一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