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七日电(记者题:巧手织锦绣巾帼建新业——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成果综述)
新华社记者王鹏
为充分发挥手工业在帮助妇女脱贫、吸纳妇女就业、促进妇女创业和传承手工艺文化、激励妇女释放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今年5月,全国妇联发起了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近几个月来,参赛选手们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和别出心裁的创意,各赛区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女性特色手工业发展壮大,帮助女性增加就业、脱贫致富。
搭建展示风采的广阔舞台
今年8月,贵州省100名刺绣选手和30名蜡染选手身着民族服装齐聚一堂,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中国女子手工创业创新大赛的缩影。大赛以“女性创新产业新时代”为主题,设置安徽、宁夏、贵州、内蒙古、湖北五个分区域,汇聚东西南北特色。
全国妇联高度重视竞赛工作,通过统一各赛区竞赛名称、成立各赛区组委会、为各赛区提供统一的报名要求和评分标准、派出专家团队培训女性和竞赛工作者等方式,为参赛选手铺路。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指导下,各地妇联精心策划、精心组织。
东部赛区共招募了168个项目参赛,涵盖编辑、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切割和雕刻等各种手工制作领域。南方赛区比赛共招募279个项目,包括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和突破传统的新思想。西部、北部和中部的参赛项目也各具特色,引人关注。
参赛作品洋溢着多彩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了参赛选手的巧手,传统手工艺技艺也得以发扬光大,有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一尺地毯,一千零二根线,织成香堂上的地毯”,上海参赛选手给手工地毯赋予了新的设计理念;“家里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了。”三峡艾手绣基地玩家传承发展传统手绣技艺——;在南部赛区,倪星陶艺千年美术雕刻绘画大赛展示了历史悠久的广西钦州倪星陶艺的璀璨光芒
全国妇联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在充分调研女性手艺和女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女性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不仅展示了她们的作品和技艺,也让参赛选手在比赛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激发创业创新的无限潜能
广西横县盛产茉莉花。“花香四溢,创新开拓未来”。横县妇女参与的文化创意手工艺项目之一,是以茉莉花为元素,——茉莉花枕、茉莉花铜鼓、茉莉花绣球、茉莉花手工皂等创意设计、开发、软服务的综合体系。
推动妇女创业创新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培育一批妇女创业创新服务示范平台,是全国妇联妇女双创工作的重点。这次比赛的参赛作品展示了丰硕的成果。
河北省赞皇县手工土布非遗衍生品开发负责人崔雪琴传承了两代老艺术家、母亲、祖母的纺织技艺精髓,带领1000多名贫困农村妇女组织创新,使赞皇县的土布在专业化道路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满族刺绣第四代传人、盛京满族刺绣世家成员杨晓彤,打破了封闭保守的满族刺绣传承模式,用手段为盛京满族刺绣技艺培养了更多的传承人
"font-size:15px;">从6月4日至8月16日,5个分赛区选拔赛相继举行,掀起一个又一个妇女双创热潮,吸引1197个从事手工设计、制作和服务的优秀女性双创团队报名参加。参赛选手和参赛项目负责人认为,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平台,助力更多有志妇女大展风采,促进她们的事业更好发展。
奏响脱贫攻坚的时代之歌
动员贫困妇女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以自强自立实现脱贫致富,并注重发动“女能人”带领和帮扶困难妇女群众,这是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的衍生功能之一。
内蒙古王府刺绣参赛项目通过发展蒙绣,带动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1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
吉林省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玉米叶和稻草资源丰富的实际,实施“吉林巧姐”草编项目,带动全省8万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很多参赛选手,都是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代表,在她们的前进之路上,得到了各级妇联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作为贵州省助力妇女脱贫的重点工程,“锦绣计划”于2013年启动实施,截至2018年底,推动建成1354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有效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截至今年7月初,在全国妇联实施“巾帼脱贫行动”的4年间,共组织830万人次妇女参加各类培训,在贫困县创建各类妇字号基地近7000个,协助扶贫部门为110万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10亿元,帮助400多万名贫困妇女实现增收。
时代潮头,巾帼勇立。以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为代表,广大妇女携手前行,奏响脱贫攻坚共同致富的时代之歌。大赛的丰硕成果,也彰显了广大妇女在全面实现小康路上奋进的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