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易实习生陈曦
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万忠宇,因作为第一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全额奖学金和直接博士资格,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徐州工程学院官网图
7月14日下午,万忠宇对《论文》(www . Paper . cn)进行了独家回应,SCI期刊上发表的10篇论文确实是他亲自带队。很多学术论文的不断写作也是源于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
作为一名非知名大学的本科生,万忠宇发表的十篇SCI论文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本来不想说什么,后来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些情况。”万忠宇坦言,最近因为关注网络,他有些精神崩溃。“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但我相信,作为一个研究者,无论是做人还是写文章,都不应该害怕质疑和检验。”
校外合作者给予高度评价
在万忠禹发表的10篇SCI期刊中,有9篇SCI论文的作者栏中出现了“王庆德”的名字。记者多方证实,“王q-d”就是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
14日,该报还联系了王。他告诉记者,万忠禹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没有网友提到的“灌水”情况,相关文章确实是万忠禹本人牵头撰写的,可以反映出他的学术能力。
“万中宇是一个非常勤奋和热情的同学。他经常学习到很晚,有时会在半夜发信息和我讨论一些问题。”王告诉记者。
2019年,王来到中国矿业大学。万中宇通过邮件联系到他,表示希望跟着他学习。
“我们学校也在徐州,当时我自己也没带学生。和万忠宇交流后发现,他的专业基础非常扎实,在学术领域很有想法。他的兴趣也符合我的研究方向,所以我决定带他。”王思考后,决定答应万忠禹的请求。
两年来,在王的指导下,万忠宇逐渐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在SCI期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也在这一阶段完成。
万忠宇告诉记者,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发这么多论文不可思议。然而,在他看来,推进学术论文并不难。“多读文献,多思考,科研思维才能慢慢培养。只要你想做科研,不管你在什么水平的学校,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帮助自己。”
“我的论文都是基于一些经典的学术文章,方法有所改进,体系有所拓展。我个人做了大部分工作,包括构思、建数据库、建模型、写初稿等等。导师只负责文章结构的调整和整篇论文的完善。”万忠宇介绍。
王权得也证实了万忠禹的说法。“我和万中宇根据论文的实际工作量决定了作者的顺序。大部分工作都是他做的。我只是在论文写作和格式方面给他一些建议和指导。”
网友的关注也给万中宇带来了很多烦恼。他曾多次告诉本报,学院对自己的宣传是针对内部的,没想到会在网上引起这么激烈的讨论。“很多人批评我高调。我想每个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无意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我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很简单,不想暴露。”
院校名气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
对于一般的本科生而言,能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已经不简单了,而万仲禹作为第一作者的10篇论文还都发表在了SCI期刊上。对此,王全德表示,给外文期刊投稿是他给万仲禹的建议。“国外期刊的审稿较为客观,不会因为作者所在的院校不知名,就拒绝有质量的论文。万仲禹的论文有独创性的内容,有些文章硕士、博士都不一定写得出来。”
“如果是一所知名高校的本科生在SCI期刊上发文,可能不会引起大家这么强烈的争论。”王全德认为,院校名气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
在王全德看来,万仲禹能够被香港城市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还获得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这已经能说明他的学术能力和水平。“香港城市大学在录取万仲禹时也是经过严格考核的。如果他的论文只有数量,没有实质内容,那学校肯定也能看出来。”
“希望他不要受那些质疑声音的影响,保持好心态,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继续扎实地走下去。”王全德表示。
“二本学生也有梦想”
澎湃新闻注意到,“二本院校”“本科生”“论文大神”等多重标签叠加在万仲禹身上,也引发了外界热议。《如何看待徐州工程学院一学生本科发了十篇SCI并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的帖子日前冲上了知乎热搜榜第二。
“大家所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我在本科期间取得的成果,没有经过任何夸大的言语加工。”万仲禹在知乎上回应称,“我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我想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念告诉我把书读下去,读到博士,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二是已毕业的优秀的学长们,他们带给我一个可能,告诉我可以做到什么样。”
万仲禹向澎湃新闻证实,知乎上的帖子确实是他本人所写。
万仲禹说,自己亲自来写这个回答,也是希望成千上万的二本学生能够看到。他为广大不知名院校的学子们鼓劲说,现在正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没有考好,上了自己不理想的学校,四年前他也是这当中的一份子。“我想二本中不乏也有和我命运相同的人,我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站出来成为学弟学妹们的表率。”
作为不知名院校的本科生,万仲禹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说,985/211院校的学生也许不缺少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有水平的指导老师,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二本院校的条件和师资情况。自己也曾一开始尝试过合成和催化两个方向,但是无奈学校连需要的实验仪器都提供不了,后来就放弃了在实验方向继续深入的想法,转而向理论计算,但心里还是不愿意放弃做科研的信念,因为成为科学家是儿时的理想。
“我们没有985/211院校的条件,但不代表二本的学生没有梦想,没有权利去追求科学的真理。”万仲禹说道。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