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杨凌科技示范园区,创业示范园区

人民日报在线-陕西频道原创稿

人民网6月30日电(麦,)6月,在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代表“未来农业”想象的设施大棚和试验田里,多种农作物幸福地生长着。

专业农民通过手机远程操作,随时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特色农业种植基地现代农业蓄势待发。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走进杨凌示范区,参观了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合作中心等。要深刻认识科技引领智慧园区建设、推进自贸区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本土情况。

创造特色现代技术,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陕西杨凌示范区柔谷镇万玲村村民王忠来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2014年,陕西省第二批高级新型职业农民王忠来正在通过新技术让传统农业与众不同。

“现在科技最大的影响就是农民耕作观念的改变。农民的收入是过去的几倍,技术和观念的变化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回报。“近年来,王忠来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技术优势,正通过技术引进和再推广,推动农业向专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009年,在国外工作多年的王忠来回国创业。2010年,他加入了五个农民,成立了杨凌中来种植合作社。因为不懂技术,王忠来的合作社在创业之初连年亏损。面对困难,他没有放弃。分析原因后,他虚心向西北A&F大学的专家教授请教,潜心研究农业新技术。

自2013年以来,中来合作社开展了400多次科技培训,培训了6000名专业农民和技术人员。2016年,王忠来与杨凌其他四家合作社携手组成联合社,创建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他们携手发展,喊出了“给农民看,带他们去打工,帮他们挣钱”的雄伟口号。

如今,王忠来的农业合作社逐渐形成了“联农、抓生产、促销售、闯市场”的发展模式。他们为10个省25个市50个县(区)农村的3.5万多名农业科技干部群众举办了350多场免费技术讲座、讲座、培训和指导,带动了2350多名农民。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把教授实验室搬到人民餐桌”的伟大转变,充分发挥了杨凌的示范效益。

最近王新宇正在大棚里翻耕土地,让土地休耕,准备秋天再种一个番茄棚。王新宇是杨凌区大寨街道办事处西小寨村的农民,也是大棚菜农。王新宇和妻子张金霞从2009年开始从事大棚蔬菜工作。他们在蔬菜大棚打工的道路上努力致富,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他们还为职业农民找到了一条依靠辛勤劳动和科学技术致富的道路。

在王新宇等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很多村民也建起了现代化的大棚。过去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农民现在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将收入翻一番。

“通过种植大棚,收入是以前农作物的好几倍。在现代种植技术的帮助下,农业更加科技化,农民的收入也更高。村里有些村民靠现代农业建房买车。日子越来越好了。”王新宇告诉记者。

拥抱科技,做强特色现代农业

在杨凌示范区柔谷镇白龙村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西红柿

郭娟如是这个农业创新园区的负责人。通过现代技术管理者对农作物的传统种植,产量翻了一番,效益大大提高。在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农业园区负责人郭娟如颇有感触。

ont-size:15px;">“将作物种在袋装基质营养枕里培养,不仅可以与设施棚上方的滴灌设备结合营养枕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还能改善传统的土地种植作物收获三到四茬后土地肥质、作物口感和果型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时预防病虫害。”大棚里郭娟茹谈起种植颇有心得。


郭娟茹向记者介绍创新园采用的袋装基质营养枕技术


郭娟茹告诉记者,创新园利用杨凌示范区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力量,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攻关等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同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优质绿色的农产品迈入高端市场,也助力了示范区精致农业向长足发展。


据了解,创新园现代设施棚的果实收获后经过包装作为水果礼盒产品向陕西及周边的企业出售,一年至少能为农民带来10万多元的收入。


同时,为了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杨凌示范区制定出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标杆,高标准建成智慧农业谷。提升园区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对老旧温室大棚进行智能化设施改造提升,制定支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区内猕猴桃、葡萄等大田特色果蔬进行智能化设施建设。


创新园的智能设施大棚里种植的水果已经成熟落果


《意见》通过全面推行以水肥一体化为代表的设施农业“3 2”技术,坚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切实加强杨凌特色现代农业标准制定、标准认证、标准执行、标准运营制度体系建设,用标准体系支撑杨凌农科品牌,用杨凌农科品牌倒逼标准化建设。此外,示范区将积极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规划建设1-2个集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化、数字化等为一体的未来农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区建成以来,凸显了现代农业科技含量的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被园区聘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全过程指导给农民,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同时,园区的农业产业也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利用积累开始辐射推广,目前已在陕西省内的杨凌、西安、咸阳、延安、汉中和甘肃等地市产生辐射推广效应,实现间接效益3亿多元。”郭娟茹表示。


深化交流合作 让杨凌的技术走出去


无土栽培馆、梦幻花卉馆、现代农业创意馆……徜徉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随意走进一座智能温室眼前都是一片的景象。馆内布置的展柜上摆放着小型花卉植物争相斗艳,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元素十分引人注目。“这是我们对外展示杨凌农业特色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创新园我们将把杨凌农业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由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露地三大功能展示区组成 。园区内采用的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的植物不仅用于展示国内外农业及其相关学科高新科技和创意农业的新成果、新技术等内容。


创新园梦幻花卉馆内使用智能喷灌技术培育的绿植


“虽然全球目前仍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与杨凌示范区的合作步履并未因此暂停。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农业科技版图上的重要力量,杨凌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领先地位。”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发展局局长马江涛表示,截止7月,杨凌示范区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与40多个国家开展了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与20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签订了农业方面的协议。累计为丝路沿线国家培养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400多名,培训涉及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节水灌溉等11个领域,为世界农业注入“杨凌基因”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杨凌示范区正在依托双区(示范区 自贸片区)叠加优势,全面释放165项改革创新政策红利,让企业走出国门,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杨凌已先后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关系,建成国际合作平台13个,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0多项。美国嘉吉、葡萄牙阿莫林、荷兰林德森、德国萨诺、法国CBE、瑞士先正达等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进驻杨凌。


经过22年创新发展,杨凌示范区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农科新城”。目前,示范区正在大力实施“三区三高地”各项任务,加速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和“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建设,为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贡献“杨凌力量”。


据了解,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将以“一基地多平台、一中心多园区、一院多所”的建设思路,制定创建办法、创建标准,建设20多个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启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继续开展职业农民走出去培训项目,力争年培训60人次以上。


同时,杨凌还将实施“以会展业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业体制扩面行动”,全力办好农高会等特色展会,高水平举办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圆桌会议、现代农业高端论坛等全国性种业展会,争取国际性会议在杨凌举办,让杨凌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