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信息日报
909万高校毕业生迎战就业季 高质量就业空间待释放
大学生就业进入冲刺期 促就业创业“暖招”齐发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冲刺期。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压力不容小觑。《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集中力量促进就业创业,从减负稳岗到吸纳政策性岗位,从支持创业创新到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从加强职业培训到进一步支持发展新型就业形态,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迎就业季,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大学生司司长王辉坦言,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不仅如此,前一年失业新生和返乡人员的增加,以及今年庞大的就业人口,都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关键群体稳定了,就业就稳定了。随着6月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冲刺期,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不断加码。
落实减税降费、普惠金融、稳岗扩岗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一步纾困,增强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型就业形态,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减税降费、创业贷款等政策支持毕业生创业.6月3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释放了提供更多市场化就业创业机会、促进毕业生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信号。
相关部门也在制定促进就业的精准政策。6月3日至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大健康、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矿业四大行业开展专场招聘。近1.3万名雇主提供了22万个工作岗位。6月5日至12日,在福建、江西、山东、黑龙江开展了4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场招聘会。目前,通过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各企业发布的岗位需求已突破千万。
创业创新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下一步将向大学生倾斜政策服务资源,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和场地支持。同时,完善灵活就业保障措施,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兼职就业、平台就业。
58城市招聘研究院院长李燕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我国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并给予了大量的资源倾斜、补贴政策等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接受度。未来,随着创业创新的大力推进,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发挥和成长空间。
在扩大市场就业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就业的吸纳作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近日发布通知,决定2021年至2025年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每年选派约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各地也在加快行动,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福建发起了行动
合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和市场需求等,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和匹配度,让更多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新就业形态扩大了就业规模,培育了创新动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下一步要努力推动新就业形态向规范化、有序化方向升级。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公共服务与新就业形态融合,培育新就业形态就业市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自主就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不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点也不容忽视。李妍指出,大学生创业仍面临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明显短板。“提高大学生创业动力,需要更多配套保障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李强看来,新兴业态、高科技领域正成为创业主流赛道。不过,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较严重的错配问题。其中,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等高新科技领域人才需求量高,但符合技能要求的存量人才不足。这就需要求职者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向着高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进阶,以提升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李妍认为,目前就业环境提质需求大于岗位扩容,焦点是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原则,尤其是实践性高的专业更要注意产教结合。另外,鉴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要加快建立价值型教育理念,引导更多技能技术性人才成长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草案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就业导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法律基础。(记者 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