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文:满怀“乡愁”的返乡创业青年
记者杨志伟通讯员王敏
杨熹文(右)和梁红日一起喂鸡
“他的鸡舍建在山后。我们必须翻过这座山。这条路有点难走。你要注意,要小心。”近日,记者来到了会同县朱槿镇的深山里。听说山里有个湖南大学高材生毕业回国办养鸡场,打算翻山越岭一探究竟。
由于前几天下大雨,路堤坍塌,进出养鸡场的路被堵死了,只能走小路,走起来极其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穿过一片森林后,突然发现森林里建了一些鸡舍,养鸡场到了。
这个深山里养鸡场的主人是杨熹文,出生在朱槿镇地岭村的一个普通家庭。201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留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每次回到家乡,农村留守人口越来越少,一些耕地被荒废。我觉得可惜。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振兴乡村,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2020年底,杨熹文离开深圳,开始回国创业。
当我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在家乡创业时,家人和朋友一开始并不理解。
“人还是要有一点家乡情怀的。我们村的生态环境也很好,比较适合发展养殖业。”杨熹文工作简单,说话爽快。
他瞄准了水产养殖业,计划从养鸡、咨询专家、准备资金、引进鸡开始.创业之路繁忙而充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的生活节奏和大城市完全不同。日复一日,人们生活在喂鸡、打扫鸡舍和建造鸡舍中.
2020年底,为了探索自己的经历,他选择了一个朝北的山谷,喂了200只鸡。然而,由于阳光对鸡生长的影响以及冬季的低温,鸡往往会因为无法抵抗而冻死。有时候一晚上七八只鸡会冻死。然后老鹰等野生动物会抓鸡吃。鸡毛经常在山里看到。最后200只还剩80只鸡。虽然过程很艰难,但他也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找到了大多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养鸡的主要特点是鸡舍分散,每个鸡舍大约有90只鸡。天亮了,鸡散了,野外觅食的机会多了。”通过摸索,杨熹文逐渐走上了养鸡的正轨。
要开始自己的事业,光靠自己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养鸡,他还邀请了同村的梁红日加入养鸡队伍。
“在家种地的时候,可以照顾生病的父亲,增加一些收入,帮助家里减少开支,一年能挣几万块钱。”梁红日,42岁。家里有6口人,2019年脱贫。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父亲身体不好,两个孩子上学花费也多。养鸡后,他们不仅解决了收入问题,还照顾了家庭。
“他工作勤勤恳恳,我更懂知识和技术,但实际操作还是我们合作。”杨熹文说,目前养鸡场前期投入10多万元,暂养1100多只鸡。现在规模还小。有时候,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邀请身边的一些贫困家庭来帮忙。如果后续规模比较大,你也会请他们负责这里的长期工作。
下一步,杨熹文计划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和教育。农场将养鹅、养猪、种水果,采用“合作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在养鸡场打工等形式获得利益,既带动一方致富,又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路才刚刚开始。我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