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生活费,广东顺德创业培训学院学费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以前是低保户,现在是厨师”“以前是打工仔,现在是管理者”……在这场与贫困的硬仗中,职业教育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堪称教育扶贫的“排头兵”,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孩子的人生梦想,也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写了贫困家庭的命运,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现在一个月挣一万多元,给父母5000元,剩下的留着发展事业。”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雅布乡,一家美容院的老板穆罕默德艾利看起来很自豪。他家以前是贫困户,办了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他不仅脱贫买了车,还带动了十几个人就业。

“没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没有今天的我!”不久前,来自广东佛山的年轻人吴明军决定每年向母校捐款10万元设立奖学金。刚开始,他家庭负担很重,在扶贫“粤菜师傅”培训班上掌握了一项技能。现在,吴明军正在创业的路上,计划在珠广两地开设分公司。

“我参与设计制作的‘唐娃娃’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罗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区。九年前,贵州先行者学院的老师来招生时,透风的家里连张桌子都没有,水壶只能放在地板上。今天,罗通过学习来到北京工作。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就业,这个家庭就有希望摆脱贫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成千上万的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切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一人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正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富裕起来。

人才扶贫

准确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海南经济技术学校,“当年失学的贫困女孩,如今职场大放异彩”的口号非常响亮。

“这个‘扶贫励志中学班’专门招收女生,可以免费学习,还可以领取生活补贴!”2009年,当她得知这个好消息时,家境困难的李雪莲喜上眉梢,当时她正准备外出打工。

现在,李雪莲不仅实现了他的教学梦想,而且还在家里建了一栋两层楼。12年来,“扶贫励志中学”的办学模式从海南经济技术学校延伸到全省,一万多名贫困农村女孩从这里走出来,不仅改变了她们难以就业、从小就有孩子的命运,也让她们的家庭摆脱了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胜贫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能力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帮助数百万贫困人口成长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助力他们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宽广道路。

不怕穷,就怕世世代代穷。但贫困家庭容易陷入低学历、知识技能匮乏、孩子学习困难的恶性循环。我们做什么呢职业教育开出了“精准招生”的“药方”。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闽江、剑河等县区贫困学生举办“精准扶贫订单班”,按照“招生即招聘、入学即企业、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培育;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为古浪县开设了酒钢“古浪订单班”,学生可以参加“gre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招不到、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定向招生、免费就学、定制培训、定向就业”,引导支持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培养企业家致富,打造了“扶贫工作队”。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三州”地区免费培养贫困学生,学生逐渐成长

为本土企业技能骨干;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培训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和党支部书记600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8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带动周边农户3000余户共同致富……


近8年,全国高职院校开展各类培训682万人次,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99万人次,帮扶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干部、种养大户、乡村企业经营者、农牧科技明白人、乡村工匠……这些经过职业院校“锻造”的人才,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创新发展活力,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智力扶贫


精准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望着自家的水塘,广东省和平县礼士镇下涧村村民黄友英心里美滋滋的。


前年种板栗红薯赚了7000多元不说,去年20余亩莲藕和泥鳅养殖,就能赚约10万元。变化快得让人不敢相信,仅仅是5年前,黄友英家的年收入仅3000多元。“我们村原来‘路没几条、产业没一个’,现在贫困户都脱贫了,这多亏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友英说。


原来,深圳职院在下涧村实施了“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引进企业建成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开展种植养殖培训,还通过定向采购、定量收购、定标促产等帮助销售农产品。如今,村子摘掉了“穷帽子”,青山绿水变成了“聚宝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职业院校通过提供智力支持“扶志、扶智、扶技”,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和文化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变“输血”为“造血”,大大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帮扶团”扎根重庆市巫溪县,帮扶建设野生猕猴桃种苗繁育基地130亩,指导5个贫困村开发野生猕猴桃林地3100亩。“说啥也没想到,坡上荒了几十年的‘洋桃树’能让我走上致富路”,巫溪县万春村村民龚道廉喜出望外。


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选派著名食用菌专家侯桂森教授带队帮扶阜平县。在教授团队指导下,阜平食用菌产业从零起步,覆盖了13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年栽培香菇菌棒6000万棒、黑木耳菌棒1500万棒,年产菇耳5.5万吨,实现产值9亿元,群众增收2.55亿元。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众多“羊教授”“牛教授”“果树教授”“蘑菇教授”“蔬菜教授”进村入户,手把手教会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其中仅贵州白山羊项目就带动15个农牧企业升级养殖标准,增加产值3000余万元。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报告(2013—2020年)》显示,近8年,全国高职院校累计为贫困地区派遣技术专家7.6万人次,开发特色产业项目8421个,引进产业项目4323个,累计帮扶贫困地区产业增收达45.15亿元。


贫困地区群众就医难,高职院校就输送大专层次医护类人才36.4万人,完成卫生健康培训50.6万人次,培训贫困地区医护人员35.5万人次,并积极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义诊、送医送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职院校为贫困地区输送环保类大专层次毕业生2.1万人,开展生态文明培训22.1万人次,提供生态环保技术支持2859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面貌。


文化是脱贫致富的“助推器”,高职院校为贫困地区培养文化艺术类人才9.5万人,开展义演、志愿者服务等文化宣传活动82.8万人次,帮助贫困地区建立乡规民约5857个。


结对扶贫


精准帮扶贫困地区脱贫


“如果没从大山里走出来,我可能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老家务农,上学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去年,靠着在青岛做船员的收入,19岁的贵州小伙秦龙江欢欢喜喜翻盖了老家的房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1996年开始,相隔2000多公里的山东青岛和贵州安顺就因东西部扶贫协作结下了“山海情谊”。2015年,青岛海运职校与安顺民族职校结成对子,并决定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的方向。


秦龙江正毕业自首届航海捕捞专业“海洋班”。现在的他,不仅能操控万吨巨轮乘风破浪,也成为家人幸福生活的依靠。


结对扶贫,靠的是“先富帮后富”。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通过“校村结对”“校校结对”“东西结对”等形式,积极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向西部地区流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精准帮扶贫困地区。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学生毕业后由上海中船安排担任水手机工,月收入达8500元左右,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累计招收各类西藏籍学生近2000人,其中97.1%返回西藏就业,让脱贫“天路”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延伸;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举办精准扶贫“订单班”,首届“广港班”34名农村贫困学子毕业后入职广州港集团,实现了从“放牛娃”到“高级技工”的人生转变。


山海相连,携手脱贫。以贵州省为例,上海市帮扶遵义市、大连市帮扶六盘水市、青岛市帮扶安顺市、苏州市帮扶铜仁市……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起协作机制,在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实训基地、联合招生、学生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帮扶,实现了帮扶对象、协作领域的全覆盖,促进毕业生从“能就业”到“好就业”。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报告(2013—2020年)》显示,近8年,高职院校派出驻村干部2.2万人次,对口帮扶贫困村9586个,实现驻村脱贫57.6万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学校9359所,帮扶指导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专业6646个,为贫困地区学校培训教师58.4万人次。


图片说明:


图①: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技能培训。图为学员们在学习面点制作。


史有东摄(新华社发)


图②: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驻抚州市乐安县谷岗乡圭峰村第一书记黄敏(右),准备到田间帮助贫困户锄草。


曾文才摄(人民视觉)


图③:在新疆洛浦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两名毕业于县职业高中的年轻人在打包称重即将发货的干果。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