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规模100亿元的私募机构已增至60家,其中10月份规模100亿元的有3家。与此同时,记者从私募网了解到,截至目前,60家100亿元私募的最高年化收益率自成立以来一直低于50%,前三名一直保持在40%至50%之间。
多位私募投资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投资策略、产品规模、运营周期等因素都是导致私募基金业绩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市场整体产品运行情况来看,私募基金为投资者获得的回报还是值得肯定的。
44家百亿元级私募业绩分化
《证券日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100亿元私募多达60家,其中44家成立以来业绩可查。整体来看,44家100亿元私募的年化收益率明显分化。
记者发现,按照时间顺序,东方港湾成立时间最早,其次是童渊投资和森林公园投资。上海大浦资产、淡水泉、兴石投资成立于2007年;银业投资、重阳投资、史明投资更晚。2011年共设立九家百亿级私募,分别是敦和资产管理、平安道源投资、和盛资产、乐瑞资产、宜信安资产管理、凯丰投资、宁波宁聚、金尚资产、博深投资。除后两次定向增发外,定向增发备案的产品均在2014年。
从年化收益率来看,成立于2015年6月的水影投资取得了最好的成绩。截至目前,年化收益率已达到49.25%。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余一资产和聚明投资。两个私募都是在2016年成立的。截至目前,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2.92%和40.27%。前三名100亿元私募年化收益率不超过一半,保持在40%-50%之间,其他100亿元私募未能达到这一水平。
记者发现,有数据可查的数百亿私募中,年化收益率保持在30%-40%的仅有4家,分别是郝明投资、进化资产、世峰资产、潘静投资;上述100亿元定向增发是2014年以后成立的。同时,定向增发17只,收益率20%-30%,包括东方港湾、童渊投资、淡水泉、林静资产、数千家合资公司、汉和资本。
此外,还有20家收益率在20%以下的私募,包括银业投资、重阳投资、史明投资、乐瑞资产、凯丰投资、九坤投资、永安郭芙等。其中,凯丰投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未超过15%,永安郭芙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保持在1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私改公”现象时有发生,永安郭芙似乎就是其中之一。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消息,永安郭芙在今年9月29日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审批》的申请,这也意味着这100亿元的私募也在走向“私募转公募”的道路。就在此之前,同样是100亿元私募的尤山基金也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审批》的申请。此前,鹏扬基金、石开基金、博道基金、朱雀基金等。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公募之旅,但从实际管理规模来看,角色转换带来的差距还是相当悬殊的。截至10月底,私募部门公募基金中仅鹏扬基金、博道基金位列前100名,国内首只全自然人持股的石开基金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与中小私募几乎持平。
影响私募基金业绩因素多
从44只100亿元级别私募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来看,除了业绩分化明显的特点外,还表现出成立时间越早,收益率越低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私募基金的管理能力需要时间来检验?许多私人投资者告诉记者,有
《证券日报》记者从一家私募了解到,今年以来,整体回报率超过40%的私募有12家,其中成立10年以上的有8家,年均回报率33.82%。同时,2014年以来,上述8家百亿级私募10年以上的年化收益为27.01%,最低为5.57%,平均收益率为21.57%;大部分百亿私募的整体产品表现都跑赢了同期沪深300的涨幅。
金鼎资产董事长龙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整个市场有超过1.6万只私募产品。年内整体收益明显超过市场涨幅,但整体表现严重分化,私募基金回报率参差不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私募基金不同。投资策略不同,偏好长期价值投资,偏好交易的长期组合;同时,市场环境的认知水平不同,有保守的,也有积极的。今年疫情期间,各个私募团队的投资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激进的团队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回报。此外,各基金资产规模的不同也是收益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宣家金融CEO林佳一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私募基金整体业绩分化主要是因为私募投资策略不同。今年以来,价值投资的均值回归策略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均值回归。今年科技增长的突出表现源于过去几年业绩低迷后的恢复和市场资金的推动。公司坚持配置低估值、高性价比企业构建组合,在叠加网络下发挥新策略。
本文摘自《证券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