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基金申请书怎么写,创业部申请书怎么写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昨天

基金申请怎么写?(2)

说“项目立项的依据”(资金申请怎么写?),尤其是文献综述。

今天说“研究内容”。

这两点可能是最基本的,申请表上的其他项目都是基于这两点,所以“格式化”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

我认为青年基金或普通基金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比较“小”(当然也很重要)。虽然小,但必须独立完整。

所谓独立,就是不能包含几个题目那么大的问题;所谓完整,就是它包含的所有小问题都不具备独立立项的条件。借用数学术语,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可约的”。

更具体地说,研究内容是问题的具体化,而不是概括或综合。项目的研究内容里,不能出现比题目还大的问题。如果你不能将题目分解出若干更具体而微的问题,就说明你并没有把握那个题目。

我想大概可以定两个“判别标准” 来看你的题目是否可行:

01

如果分解出来的问题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项目应用单独编写,说明你选择了一个大题目,那么最好选择一个分解出来的小题目来做。

02

如果不能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可操作的小问题,说明原来的问题太模糊不精,或者本身无法解决,或者对它的“感觉”太少。到时候,当然需要另找话题了。

如果你选择的问题没有上述问题,那么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它的具体内容(数学题除外):

一个

现象(实验)问题

它涉及实验、调查和数据来源等等。如果是新的现象,就应该加以表征或设定一个方向;如果是老现象,为什么还在研究(项目基础里也有说明)?一定要拿出新的理由。如果实验本身起主导作用,就要详细阐述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

模型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把真实的问题或自然现象转化为模型框架内的过程或进化。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模式,向什么方向发展。(动态?现象学?还是统计?是数值模型还是微分方程?是二维还是三维?)

方法问题

这与模型问题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先讨论它,然后讨论模型。但是我觉得只有有了模型框架,我才知道用什么方法。模型中涉及了哪些数学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是否存在技术问题(如边界条件、适用性、原始数据的可靠性等。)?

对于后两点,要开阔视野,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例如,在生物学和地球科学中,可以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中找到可行的方法。有些可以应用,有些需要调整。这些问题需要在项目立项(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适当提出。

可见,研究内容不是几个方面的并列或“线性组合”,而是需要一条逻辑链来链接,即模型或概念框架。同时,问题的分解还应该注意两点:

(1)分解的问题不能由别人来做,必须由别人来做或者做不好。

yle="font-size:15px;">(2)要区分哪些是你要做的,哪些是你用现成的。现成的东西不必多讲(参考文献足矣),只说你要做的;当然还要说你做的与人家做过的有什么关系,你的好处在哪儿,人家的毛病在哪儿。


这两点,显然与文献评述是相呼应的。实际上,问题的选择总是与文献有关。对没有研究经验和实验资料的同学来说,问题(特别是理论性的问题)也许主要来自对文献的解读和觉悟。


这又回到了昨天说的了:文献的评述要紧紧与你的问题结合起来。反过来说,假如你的文献评述不能与研究内容相互呼应且有机结合,那么这两方面的写法都有问题——你的立项也就不那么严密可靠了。


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些同学考虑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如何实验、如何观测、如何得到数据等等,都细细写了出来,然后加一句:“最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他似乎不知道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才是研究的核心,需要多费功夫和笔墨的!


我要说的是,假如心中没有一个逻辑框架或模型,有了再多的数据也得不出结果。


如果对研究结果的形式和“形势”没一点儿谱,你知道要什么数据?用什么去分析?怎么分析?做什么模型?也许能用原始数据搭一间积木小房子?没有设计,也没有整体结构,轻轻一碰,坍塌的还是一堆散乱的数据块儿。


老爱有句名言,做经验科学研究的同学可能需要多体会一下:“是理论决定我们看到了什么。”


总之,在设计研究内容时,一定要在脑子里挂一幅Avatar式(具体化)的蓝图——暂借那个时髦的名词——你的问题、方法和技术路线就照那个蓝图去规划。


当课题结束的时候,你应该让我们远远望见一座迪拜塔,它里面可以没电、没楼梯、没通讯线路,但大楼确实耸立起来了,而且很牢固。我们不希望看到一堆建筑材料,哪怕什么材料都不缺,而且你还把它们堆放得井然有序,连一颗螺丝钉和一寸导线都能方便地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