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编者按:加快新时期民族建筑保护战略和创新发展,是当前民族建筑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推动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凝聚共识,构建民族建筑文化体系,打造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地方传统建筑文化产业,进一步服务和宣传区域民族建筑文化综合体建设,中国建筑学会和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中国国家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单德琦先生就新时代中国民族建筑的保护与创新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字/单德琪
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单德琦教授
一、何谓“民族建筑”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民族建筑”这个话题时,很多人对“民族建筑”的概念都是模糊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一直保存着。唐宋时期遗存不多,明清时期遗存较多,当然也有近代遗存,包括民国时期:从分布来看,汉族聚集区中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此外还有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从类型上看,主要有遗存类型、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和挂牌文物建筑;分布广泛的各地传统民居也属于民族建筑的范畴。
二是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即广义上的“民族建筑”概念,应包括这类现代建筑。
综上所述,“民族建筑”是一个内涵较广的概念,但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中,需要明确界定,才能实现对产业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又具有针对性。
二、民族建筑的保护策略
发展现代旅游,特别是民族建筑文化旅游,当然是好的。民族建筑(聚落)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获得了较大的投资。但总的来说,这些聚落中只有部分村落改变了结构,而且大部分都是不完整的。他们大多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投资不足,没有钱给人民。如果我们不吸引资金,就很难保证基本保障。有的村庄房屋破旧荒废,流动人口造成空心村。新建房屋不能沿用原来的模式。此外,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地方甚至连工具车和外来的汽车都进不了乡镇,因为原有街巷的规模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村落“少保留、大更新”是一个整体战略。
说到具体的保护方式,我觉得在于需要多种方式的保护。
首先,按原样保护是少数。政府必须投资。如果政府不投资,就必须有旅游收入提供经济支持。
二是远程保护。我在德国汉诺威老城区看到的莱布尼茨故居,是从老城区外搬过来的,方便保护,人多参观管理。事实上,中国也有类似的非现场保护的例子,可以作为文化展示在当地或跨地区实现非现场保护。这种保护的好处是建筑的保护有保障,但缺点是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不在原有的环境中,没有土著的生活。
因此,最初的保护只会是少量的。场外保护
一种民居建筑物的保护,应该是可行的,但缺点是这种保护方式缺少了原居民的生活,因为作为“人居环境”的民居,是要“有道有器、有房子有生活”,这种保护只能说是“民居建筑物”的保护。其三是“镶嵌保护”,即新旧并存,在老的村镇中,可以建新建筑,在新的村镇乃至城市中,可以镶嵌或移植进老建筑,或按照老的方式来建,但是要“和”,新老建筑相互之间是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老的里面镶嵌了现代的,解决了很多功能的问题,既是保护,又丰富了文化景观。
四是“废墟保护”。在欧洲很多的“废墟保护”大多是由于二战的原因,当年炮火下遗存的废墟,它见证了历史,沿袭着文脉,西班牙是个历史上战乱频发的古老国家,历史文化遗迹很多。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参观时,导游领着我们去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实际就是保护下来的一段黄土墙壁,然而参观和拍照者众多,因为它有历史啊。但在中国就很可能不会保存下来了。
五是“基因保护”,是文化传承上的“基因”保护。这是我探索最多,认为最需要我们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种保护方式。
只有多种方式保护,才能保护更多的历史古城。“原封不动不可能,推到重来不合理。”那怎么办?中国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基因”。所以要转变思路,在民族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思路上,要向前发展,思路也要创新。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完全不动,民居不能动、老城不能动、传统村镇不能动,保留所有的传统聚落和民族建筑,那中国人还要不要进步,要不要发展?最起码的,就是能不能住下十几亿中国人?而我们中国人的创造也到此为止了吗?我再反问一句,徽州民居也好、北京四合院也好,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建筑也好,天生就有吗?这些类型的传统建筑模式之前,中国人就不居住了吗?
事实上,它们也都是在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中的某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模式,在某一个时代必有某种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审美、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了选择哪种模式是最好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了,传统建筑的模式早晚必然会随之改变。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非常快,变化非常迅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会有文化交流、文化迁移、文化传承、文化演变等种种影响民族建筑保护和更新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因此我认为就是要在“保护与更新的矛盾统一”上下功夫。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基因”传承。但是要发现“基因”,探讨它在现代建筑上如何传承,以及传承的技术方式。比如,在高层建筑上搬用民居的符号、色彩、其尺度和视觉效果完全不对,不会成功。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探索“基因”保护,将传统民族建筑的“基因”传承在现代建筑之中,试图做些“化”的探索。所谓“基因”,源自遗传学,移植到建筑学领域,我认为就是:传统民族建筑认知、人与居住环境的理念和彼时应对的技术策略。
“基因传承”,就是“基因”的保护和“基因”的运用,这是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研究民族建筑,要保护一些老的建筑,要老的新的相互协调。但最难的是既要创造和发展新的,现代的,又要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建筑。“基因”在哪里?怎么传承?这就需要我们几代人深入地持之以恒地探索。

三、民族建筑应以创新发展为导向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川流不息的长河,不是一汪干涸的死水。一国,一民族,失去了文化传统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会走向灭亡。与此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与时俱进,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也会失去生命力,发展与变革是无法阻挡的!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曾经强调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眼于创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中国传统民族建筑传承到现代,“实际需要”,“自然物理”也好,“材料”和“环境”也好,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民族建筑不能一味仿古,不能不创新。
创新的途径,吴良镛院士提出“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我的理解是:对于那些民族建筑的老房子,以及传统城镇街区,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更新改造,“原封不动”不可能,“推倒重来”也不合理。而对于那些历史上老祖宗们没有碰到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要求,我们实际产生的也好,借鉴西方的也好,也都必须结合国情加以本土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诚然,创新也是民族建筑发展的灵魂。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带来了传统民族建筑和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和改造多方面的、空前的矛盾,给学术理论带来了诸多难题,同时也给学术理论创新和保护与利用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将激励我们几代人为之努力。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护好民族建筑,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我辈同仁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时,一定要切实加大力度,解决好民族建筑保护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增强民族建筑保护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单德启,民居建筑大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原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小城镇建设》编委会委员。多年来,单德启先生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民居和当代乡土聚落,风景旅游建筑,小城镇建设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更以其宽厚慈祥、朴实谦逊的性格影响了其弟子,桃李满天下。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城镇结构更新》等项目课题;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了专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徽州篇、桂北篇、越都篇、五邑篇;《中国民居》;以及主持编写了第一部地区建筑国家标准图《地方传统建筑(徽州地区)》(03J922-1)。完成或合作完成数十项规划设计:黄山《云谷山庄》《玉屏楼》改建;《广西融水整垛村干栏木楼改建》《九华山行政中心》、黄山汤口《艺术家接待中心》、绍兴《鲁迅故里保护规划》《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以及《威海文化路城市设计》等。)
民族建筑“大家”谈栏目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结合当前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所开设的,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展示我国民族建筑行业知名的专家、学者, 就中国民族建筑事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阐述观点,提出看法和建议。民族建筑“大家”谈栏目,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的精神风采之窗,更是其传播智慧的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