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对创业的认识1000字 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看法

图为刘彤彤(右)在汉服厂研究汉服面料的设计制造细节。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大学生活接近尾声,暂时不准备考研也不找工作的刘彤彤,有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汉服工厂、办公室和网店之间来回奔波。她身边放着4部手机,24小时开机联系客户。

虽然刘彤彤只是一名大学生,但他在创业方面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2019年,她创办的安庆同袍服饰有限公司盈利500万元。虽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上半年利润超过400万元。

从一开始单纯喜欢汉服到创业,刘彤彤用了5年时间。她经历过失败、嘲笑和金融危机,但她对传统文化和汉服的热爱是坚定不移的。

高三毕业开起汉服网店

刘彤彤是安庆师范学院法语专业2017级学生。他从小就喜欢古诗词和古代装饰。高中的时候通过贴吧和微博接触到汉服,被汉服的美所吸引。因为汉服的价格普遍偏高,家里又难以负担,刘彤彤萌生了制作汉服的想法,“一切源于爱”。

刘彤彤从汉服论坛、贴吧起家,两年时间迅速“入行”。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同学们都出去玩了,但刘彤彤开了一家汉服网店,专门做汉服的设计和销售。“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充其量只能糊口,根本赚不到钱”。

由于缺乏第一次创业的经验,她遇到的困难越来越难解决。

在与服装厂的一次合作中,因为对方的失误,将100多件汉服的领子做小了,对方不同意重做。随着分娩日期的临近,刘彤彤别无选择,只能和母亲一起拆卸和修改衣领,然后用针缝起来。熬了几天通宵,挽回了一些损失。这一事件也让她萌生了成立工厂自制汉服的想法。

创业把自己熬成“万金油”

高考后填报专业时,刘彤彤选择了法语专业,因为她希望有一天能出国宣传汉服文化,在巴黎时装周上展示自己的汉服。

上了大学后,刘彤彤的眼界开阔了,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她创办了一家设计生产汉服的服装厂,将公司更名为安庆同袍服饰有限公司,并将网店规模扩大到三家。自产自销的模式节约了很多成本,公司走上了正轨。

但是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刘彤彤作为公司的总经理,经常去浙江的面料市场购买原材料。连夜赶火车太累了。为了省钱住宿,她经常在到达当天跑遍市场寻找她需要的面料,经常吃不下任何食物。

公司缺少缝纫工,她就坐在缝纫机台上自己操作;缺少艺术家,她自学修图和编辑软件;缺少设计师,她学习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汉服设计.她的体重从大一的100多公斤下降到现在的80多公斤。

就这样,刘彤彤硬生生地把自己熬成了样样精通的“万金油”。她说刚开始哭会累,但既然选择做好,就要掌握这些技巧。

创业之初,曾有人说她不懂刘彤彤,“什么传统文化她从小就懂”,“非正统”,“花里胡哨”……围绕在她身边的质疑和嘲讽从未停止。“从不在乎别人的意见,只想做正确的事。竞争对手督促我学习,学校创业导师总是给出关键建议。”刘彤彤说。

在创业的道路上,郭和是的重要合作伙伴。一个在广西,一个在安庆,三个人是在汉服贴吧认识的。对郭设计的汉服很感兴趣,于是见面交流。王国锋和刘彤彤是在一个汉服爱好小组里认识的。线下见面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创业思路很合拍。

如今,郭和在同袍公司担任设计师和管理人员,而的创业团队也越来越专业化。有精通刺绣、缝纫的“熟练工”,有研究汉服款式多年的设计师,有职业经理人……一群梦想汉服的人聚在一起。

以汉

服为“媒”传承传统文化


“做最美的最正宗的汉服”一直以来都是安庆同袍服饰有限公司的企业理念。这些年,刘童童努力钻研传统服饰文化,她和设计师甚至研究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理论,从花鸟图案到系带、袍衫的式样,再到裁缝工人的选聘,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唐代的唐俑、敦煌的壁画、韩熙载夜宴图……这些传统文化作品也都曾给刘童童创作灵感。


如今刘童童又开办了一家绣花厂,她的产业链几乎涵盖了整套汉服制作流程。据了解,一套精心设计的汉服样衣,包括选料制版绣花等工序,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她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原创设计上,为的就是做出最能体现汉文化的传统服饰。


眼下,她聚力线下,忙着开启融资,计划设立线下的产业园,打造更全面的汉服产业链。


近日,在安庆师范大学和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刘童童团队来到该镇燎原社区开展专场招聘会,促进社区贫困人员就业,宣传传统文化。


在创业赛事中,刘童童团队也频频获奖,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她本人也被评为2019年度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是50名当选人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


安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陈东表示,汉服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欢迎度,不少高校都成立了汉服社或相关社团。“通过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汉服文化推广注入创新活力”。


2020年上半年,公司与安庆师范大学子衿汉服社合作举办“同袍杯”汉服设计大赛,来自安徽省15所高校的108位学子参加比赛。目前,同袍公司正计划与来自各高校的优秀设计师们签约,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也为汉服产业选拔人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