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人人贷我借了两万 名下有车什么贷款最快

“如果你能负担得起,你就不会辍学。”由于无力偿还10多万元的网贷债务,李可别无选择,只能从四川的一所大学退学。

因为女朋友不在家,李可经常给她买礼物。然而,无论是在校园里卖一些日用品,还是在校外做兼职,他总觉得自己缺钱。看到宿舍同学使用网贷,他也开始抱着“借一点钱过渡一下”的心态,向网贷平台借钱。

从360金融贷款,到分期贷款,再到粮食贷款,借钱的平台越来越多,买东西也越来越贵。高端口红、新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年后,李可的网贷债务一度达到12万元。因为家庭条件一般,他们只能选择辍学。

在网上平台豆瓣上,有一些名为“骗子联盟”、“努力还债联盟”、“90后债务交易所”的讨论组,聚集了少则数百人,多则数万人,他们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网贷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梳理了这些讨论,发现“超前消费”、“积少成多”、“以贷养贷”、“烧起来”等都是高频词。

“足不出户就能给你好几万,很容易就陷进去”

2017年夏天,当时还在贵州读大学的林雨辰,以1399元的价格分期购买了一部手机。现在回想起来,小林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我一开始没想太多。感觉下个月生活费到了,就可以还钱了。”她说。

林雨辰真的感受到了网贷带来的便利:不用再长时间存钱才能买得起自己喜欢的外套,不用等到下个月生活费到了再和朋友聚会.

渐渐地,小林开始依赖网贷,先后开了JD.COM白质和唯品会。开支越来越大,每月还款额逐渐增加。她在各种平台的欠款总额最多接近2万元。

为了还贷款,我一拿到就要支付每月的生活费。我不得不向朋友借钱或者去兼职赚钱。“为了兼职,有时候只能逃课,学习受到影响。”

王悦然第一次接触网贷也是在大学的时候。因为生活费不够,又不好意思向家里要,就在网上借了几百元,但很快就还了。毕业后,王跃然一边工作一边炒股。赔钱后,他想还钱,于是接触了网贷。

现在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王悦然在各个平台的欠款已经达到8万元。“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问题很大。”王跃然告诉记者。

和很多深度参与网贷的年轻人一样,王悦然一开始借款很少,也很谨慎,但最后的结果是以贷养贷。“借这个平台还那个平台,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导致更多的借贷。”王跃然说:“一张身份证和一张收款银行卡,足不出户就能给你几万。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真的很容易被卡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俊建议加强对网络贷款的监管和整改。他认为,虽然网贷可以缓解不同年龄层收入不平等带来的消费力失衡,但存在申请门槛低、准入条件简单、计息方式不规范、违规催款等明显问题。

“温水煮青蛙”透支年轻人未来

业内人士分析,网贷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会削弱年轻人的危机感,透支未来。一件商品上演后,可能每个月只需要退回100元,压力不大。有了这种心理,年轻人可能会分期买很多东西,这些分期会积累很多钱,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曾撰文指出,消费观念的转变、网贷平台借贷门槛低、资本为鼓励年轻人敢于超前消费而营造的社会氛围以及过度负债是n增加的主要原因

15px;">以部分网贷平台宣传的“借1000元,日息0.5元”为例,其对应的年利率为18%。记者查询发现,2月20日发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则为3.85%,即千元日息0.1元。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安全介绍,在行为经济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为框架效应,即用不同的话语表述同一个问题,以此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表述,读者的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张安全说,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会让用户觉得没什么压力。


此外,由于网贷平台往往月底和月初才出账单,年轻人在收到账单前,往往对自身负债情况没有概念。


多位受访年轻人表示,每个月都要还债让他们感觉很疲惫。


“我自己算了一下,如果一直用下去,我连个厕所都买不起。而且随着年纪增长,父母逐渐老去,我们得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林雨辰说。


王越然至今不清楚每笔贷款的利息到底有多少。因为都是分期还款,懒得算利息的具体金额,“我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借钱借到一定程度就会麻木,不敢面对现实。”


告别网贷平台后“感觉很轻松”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的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


有舆论担忧,当年轻、冲动、自制力差、对诱惑缺乏抵抗等因素集中爆发时,年轻人可能会陷入债务困局。但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告别网贷。数位当事人告诉记者,“危机感”“及时止损”是他们做出此类决定的主要原因。


在知乎上,“关闭蚂蚁花呗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被浏览了239万余次,500多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者梳理这些跟帖发现,“松了一口气”和“无债一身轻”成为普遍感受。


就读于陕西某高校的鹿鸣,先后用花呗分期购买了一只售价850元的电子表和一件饰品。两次分期加起来,鹿鸣每个月需要偿还近500元,这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也让她产生了警觉。


去年年底,当收到奖学金后,她一次性还完了剩余的花呗分期。“很多人可能被花呗等网贷平台惯坏了,没有危机意识,久而久之就可能背负难以偿还的欠款。”鹿鸣说,还完后觉得很轻松,她现在也会劝身边的朋友少用网贷。


在张安全看来,不必要的超前消费会损害未来对于合理需求的消费能力,不理性的超前消费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助长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在广州互联网法院调研发现,11万多件涉互联网纠纷案件中,超六成被告人是35岁以下青年,且呈现持续攀升趋势。


对此,她在今年两会中建议,引导和规范网络平台有序正当经营,完善征信体系,防范多头借贷风险;对年龄在35周岁以下、欠债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涉网络纠纷案件,实行执行和解前置,慎用惩戒措施。


3月17日,银保监会联合五部委发文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诸多网贷平台主要还是以小贷公司的牌照来进行放贷,所以这次发文几乎叫停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贷业务,但对于更大基数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借助更多力量走出可能陷入的网贷泥沼。(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