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京馔吐司加盟怎么那么贵,末茶加盟怎么样

这个热搜最近引起了全民关注。

那就是食物浪费.

各大直播平台纷纷响应号召,抵制浪费。

线下的餐厅和食堂也想出了很多奇怪的招数。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食物浪费,绝不仅仅只在餐桌上.

而是渗透在整个食品产业.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浪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鱼叔借了一部纪录片给大家看「食物浪费」.

《食物浪费的故事》

Wasted! The Story of Food Waste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世界各地生产的食物最终将被浪费在三分之一.

每年的费用和1兆美元;一样高

每年浪费的食物量都高达13亿吨.目前,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受疫情影响还将大幅增加。

然而,中国每年浪费1000万吨粮食,而仍有3亿人隐藏在饥饿之中。

金钱实际上是所有损失中最不重要的。

过度砍伐、抽水、破坏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碳排放超标,垃圾填埋场食物垃圾释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这就是食物浪费的真实成本。

平时最常见的浪费就是我们在餐厅点的菜太多,吃不完。

但实际上,浪费早在生产环节就已经开始,并渗透到加工、销售环节.

因为卖相不佳,农作物可能会被整体淘汰。

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000万吨农作物在地下腐烂。

这让鱼叔想起了它

8" qid="6658043180144923911" mention-index="0">阿涅丝·瓦尔达的纪录片拾穗者


在法国郊外,有卡车定期来倾倒卖不出去的土豆。


它们大都形状别扭,但不影响食用,所以吸引了附近的流浪汉来捡拾。


瓦尔达也捡走了一块心型土豆,十分惊喜。


可惜,现实中大部分的瑕疵品都不被「欣赏」,就这么浪费掉了。


渔业,也是浪费重灾区。


总有人以为鱼虾是取之不尽的,但有一些地方已经因为资源耗竭,而永久禁渔。



历史记载,欧洲人刚来北美时,鲑鱼多到他们可以踩着过河。


然而,如今野生的大西洋鲑鱼濒临灭绝。


食物从产地被运输到加工地,便开始了新一轮浪费。


小麦被做成面包,面包被加工成切片吐司、三明治。


口感不好的面包皮,通常会被丢掉。


一升牛奶可以做成一升普通酸奶,但是希腊酸奶则需要三升牛奶。


那被过滤掉的两升乳清,就成了「工业废品」。


到了销售环节,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主流超市位于整个粮食体系的权力顶峰,掌控了国家的食品、杂货销售。


利用这种影响力,刺激人们的购物欲。


货架上的东西多到卖不完,就是为了创造一种取之不尽的富足感。


不停鼓励你买买买,不管你需不需要。


某种程度上,「保质期」是超市加速商品轮换的营销策略


很多食物到了保质期就被扔掉,但其实其中不少都可以保存很久。


生肉、新鲜果蔬当然需要注意保质期。


但是,大米妥善存储,能保质长达30年,天然成熟的蜂蜜则没有严格保质期。


曾有美国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里发现3300年前的蜂蜜,并没有变质。


因保质期而浪费掉的大量食物,也不该被忽视


那么,有没有办法将被浪费的食物回收再利用?


这就要引入「剩食金字塔」了。


倒三角形状中,最上面的一层是供人类食用,接下去依次是牲畜饲料、发电、堆肥。


最底层才是垃圾填埋,也是危害最大的处理方式。


然而在美国,超过90%的厨余都进到填埋场。


一颗看似无害的莴苣,最多甚至要用上25年才能完全降解。


随机采访路人,得知后都感到震惊。


先说倒金字塔最上面的一层,回收剩食供人食用有两种方式。


一是某些小超市从大超市、农场、市集购买被丢弃的食材,重新贩售。


美国的「每日餐桌」就是这样一家非盈利超市。


剩食虽然外观不完美,但能正常食用。


并且价格比速食还要低廉,为许多低收入家庭丰富了健康饮食的选择。


二是将剩食再加工


在欧洲,浪费最多的食物是小麦。


酷爱三明治的英国人每年浪费掉90万吨面包,相当于每天2400万片。


这些被浪费的面包皮有一个好去处——酿造啤酒


原理其实就是把一部分的麦芽换成面包皮,口感有小麦的香醇。


其实在每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当中,都有一些经典菜肴是用「剩食」做成的。


法国的马赛鱼汤,是用受损、卖不出去的鱼做成的;


帕尔马火腿,用的是吃厨余饲料的猪;


我国也有羊杂汤、卤煮等等用「下水」做成的美味。


米兰一间餐厅曾经从世博会回收15吨剩食,做成创意菜,至今仍在运营。


日本餐馆则将牛身上各种冷门部位做成料理。


健康环保的理念、有创造力的大厨、有设计感的用餐环境,让剩食餐厅也能成为「网红」。


再来说回收剩食做牲畜饲料


联合国估计,如果改用剩食喂猪,取代玉米和黄豆,全球多出的粮食可以喂饱30亿人


美国70%的谷物是作为饲料,而非供人食用。


日本则是饲料玉米的第一大进口国。


400多种养殖猪中,大部分吃饲料,有些吃酿造清酒的米渣,还有的吃抹茶、果皮和剩下的鱼肉。


针对猪的杂食现象,日本人开始研究饲料对猪肉风味的影响


筑山养殖场用回收剩食做的液体饲料喂猪,养出了全日本最美味的猪肉。


就连大厨都表示,好吃到仿佛第一次吃猪肉。



这种液体饲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饲料厂每天向100多家食品厂商买进30到35吨剩食,进行分类和搅碎处理。


加热到90摄氏度杀菌,把酸碱值降到4以下,就能做出常温状态下保存十几天不会腐败的饲料。


这样的环保饲料含有益生菌和天然维他命,而且价格相对低廉。


为养殖场节省了一半饲料钱,相当于总开支的30%。


而且能够通过饲料配方的改变,控制肉的风味、肥瘦、油花的分布。


接下来是剩食用于发电和堆肥


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开始减少碳排放量,比如用走路骑车代替开车。


却容易忽略,浪费食物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食物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甲烷,进入大气层污染环境,但如果能运用厌氧消化系统,就能将甲烷转化为能源。


比如一家希腊酸奶工厂就建造了这一系统。


当场分解和处理乳清,将过程中释放的甲烷加以压缩、储存,转化发电机的燃料,产生电力。


这个电力又被用来给其他机器供电,从而每年为工厂省下240万美元。


当今,剩食对全球最大的冲击是改变了土地的用途。


过去20年,人类破坏了地球10%的野地。地表的40%用于生产食物,导致森林和物种消失。


当今的粮食体系迫使农民在同一块地上重复种植相同的作物,而这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


作物会从土地里带走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因此轮耕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耕作方式。


只有土壤健康,栽种的作物才会更加美味。


堆肥则可以改善土质,促进生命的循环。


纽奥良的一所学校,教小朋友种菜、堆肥,非常注重培养节约意识。


早上吃完水果要把皮扔进一个桶里,装满后拿到菜园里翻搅,再加入咖啡渣、木屑。


原本要进掩埋场的有机废料就成了营养丰富的肥料。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更加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不浪费食物。


这是我们应该教育给下一代的。


不只是改变一个孩子,更是改变一个家庭,进而改变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


食物浪费是全球问题,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的改善方案。


2013年,韩国推出了一套革命性的系统。


垃圾桶需要刷身份证开启,能称出剩食的重量,每个月底要按照弃食量缴费,就像电费一样。


这一系统让家庭剩食减少了30%,如今韩国的剩食绝大多数都不会再进到填埋场。


由此可见,罚款对于民众的鞭策效果是显著的。


而要想推动企业参与环保,说难也不难。


背后同样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韩国的剩食回收便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不少私人企业早已获利百万。


剩食公司每投资1美元,平均能收回14美元,产品包括肥料、饲料等等。


除此之外,立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6年,法国立法禁止食物浪费,开全球之先河。


法案禁止超市扔掉或销毁未售出的食物,假如有剩余,则必须捐赠给慈善机构或是食物银行,能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


随后,意大利、日本等国也开展了针对食物浪费的立法工作。


我国珠海、武汉等城市也率先出台了餐饮浪费处罚办法,餐饮业也主动推行「半份菜」「N-1点餐制」等对策。


全国立法也已提上日程。


说到底,被浪费的从来不只是「食物」,更是人力、时间、资源、能源…


这些后果需要全人类和整个地球来承担。


无论国家如何布局,行业如何应对,最终都还是成事在人


我们可以从少点一个菜做起,从打包剩菜做起。


然后渐渐培养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减少浪费,其实不难。


每一点改变,都是为了未来。